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智能发展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结合我国国情,作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科学决策。工业和信息化部按照中央部署,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工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3年来首批8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9%,生产性服务业年均增长23%,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4.82%。我国工业竞争力全球排名由2000年的第31位上升到2011年的第5位。2011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2位,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强调,务实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既是当前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竞争能力的现实要求,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在装备制造、原材料、消费品等重点工业行业的深入应用,以及在工业产品、制造装备、业务流程、生产要素等方面的全面渗透,两化融合对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和贡献日益突显。
信息技术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和骨干企业的推广应用,带动了上海工业由数量规模型向品牌效益型、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由传统制造向先进制造转变,促进了产业协同和可持续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各项应用的深入拓展,进一步加快了二、三产业融合,促进了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2011年,北京市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华锐风电自主研发电网友好型6兆瓦风力发电机组成功下线,标志着我国风电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碧水源公司研发的“高低交互式增强型膜生物反应器”产品性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北京创毅视讯公司研发的全球第一颗TD-LTE终端基带芯片已成功进入市场,实现销售收入2400万元。
通过推进主导产业中两化融合项目的示范引领,一方面,唐山两化融合对产业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2011年,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353.3亿元,同比增长42.7%,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增长水平27.1个百分点,占全市总量的12.5%。钢铁行业完成增加值1071.2亿元,同比增长4.7%,占全市工业总量的37.8%。另一方面,信息化的巨大需求成功带动了软件行业和高端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中科院理化所塑料光纤生产基地、中恒科技太阳能生产基地、中视中科激光显示核心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也得以顺利实施。基于GBS模式的唐山市城乡一体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得到进一步完善。
重庆围绕“6+1”支柱产业的改造提升,形成以“集约、互动、耦合、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后发地区”两化融合新模式,工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效。2011年,全市工业销售产值10300亿元,年均增长24%,迈入全国“万亿元俱乐部”行列;工业增加值3700亿元,年均增长21%,比全国、西部分别高7个、3个百分点,比全市经济增速高6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7%;工业产值占GDP比重由2008年的33%提高到47%。与此同时,信息产业迅速壮大,已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长40%,软件产业保持30%以上增长,规模达到380亿元,与制造业之比达到1∶20。
广西加速信息技术向机械、汽车、制糖、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渗透,提升了工业产品的智能化水平,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2011年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1.50万亿元,增长33.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27万亿元,增长37.9%;工业化率由上年的2.3提高到2.4,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54.5%提高到57%。
#page#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节能绿色发展
工业各行业应用信息技术有效实现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行业实现了能耗物耗的实时监测和精确控制,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全国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2.59吨标准煤下降至2010年的1.91吨标准煤,5年累计下降26%,实现节能6.3亿吨标准煤,以年均8.1%的能耗增长支撑了年均14.9%的工业增长。重点行业和主要用能产品单耗持续降低。同2005年相比,2010年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和化工、建材等重点用能行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23.4%、15.1%、35.8%、37.9%,吨钢、铜冶炼、吨水泥综合能耗分别下降12.1%、35.9%、28.6%。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全面完成。5年累计淘汰炼铁、炼钢、焦炭、水泥和造纸等落后产能分别为12000万吨、7200万吨、10700万吨、37000万吨和1130万吨,超额完成“十一五”计划任务。
各地也取得了积极成效。浙江省以印染、造纸、皮革、化工、冶金、医药、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创建两化深度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验区。在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推广精细化、柔性化生产管理技术、资源回收利用技术、低能耗优化作业调度系统、能源管理系统(EMS)、能源利用综合平衡和调度管理系统;推进生产设备数字化,改造传统工艺和生产流程,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污染源(物)监控和清洁生产的水平;推广能源合同管理(EMC)和节能设备租赁等服务模式。以印染行业为例,浙江省组织推广12项实用信息技术在绍兴、萧山等地200多家印染企业深度应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25%,减少污水排放30%以上,综合减少能耗30%以上。
黑龙江省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以及重工业和传统制造业比较集中的省份,传统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工业结构偏重,重化工业比重偏高,长期以来依靠消耗资源和能源来发展。信息技术在石化、建材、电力等重点耗能行业的应用,改进了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流程,实现了工艺优化、物耗降低,从根本上改变了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哈尔滨九州电气公司的高压变频器在水泥、石化、钢铁等行业应用了460多台套,实现销售收入2亿多元,省内实施39台套,有效促进了全省节能工作。中国石化大庆分公司热电厂2台锅炉燃烧系统实现自动控制后,年节煤12000吨,减排二氧化碳量2.7万吨、二氧化硫0.024万吨。有效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物资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带动新型业态发展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两化融合的广泛和深入,两化融合的需求又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两化融合与新兴信息产业相互促进,不断催生新型业态,促进工业向服务转型,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注入活力。
珠江三角洲物联网产业已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集聚无线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等相关的企业约2000多家,许多国际企业将RFID生产和封装地设在珠江三角洲。同时新兴企业形态开始出现,如从制造业中剥离非主营业务、形成新的信息技术服务业,有广船、美晨、广日、珠啤等衍生出红帆软件、日滨科技等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南航、广州音像城等服务企业衍生出易网通、中国音像商务网等电子商务服务企业。
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制造价值链不断扩展和延长。在工业产品附加值构成中,纯粹制造环节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低,研发、物流、营销、电子商务、金融、咨询等专业化生产服务和中介服务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以产品制造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模式加快向基于产品提供综合服务模式的方向转变,从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正在成为当前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
在汽车制造领域,企业通过遍布全球各地的销售中心为客户提供一系列优质服务,成为汽车制造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在消费品领域,消费品市场是制造业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往往是能够提供高质量产品和优质服务的企业。佛山维尚家具公司通过信息化实现了从家具制造业向家具服务业延伸的转变,材料利用率也从70%提升到90%。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中,根据顾客的具体需求定制服务,对自动化设备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正成为企业获得部分优势的新思路。
信息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信息服务业等产业得到快速深入发展。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已成为整合客户、供应商等上下游客户资源的重要手段。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正成为中小企业营销的重要渠道。一批为生产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迅速崛起,改变了企业传统的销售模式,并不断创新出许多新的形态。2010年,上海总集成总承包、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完成营业收入5300亿元;工业软件、互联网服务等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2532亿元;创意产业集聚区总营业收入672.8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253亿元。
当前,我国已进入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实现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十二五”期间将围绕工业转型升级,通过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信息技术在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等工业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营销物流等环节的覆盖渗透、集成应用和融合创新,加快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两化深度融合,将成为引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