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制造业主要由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与生物医药制造业六大行业组成。分析这六大行业的情况可以发现,绝大部分要求具备非常高的制造核心技术,这与德美部分制造业相似。但从上海制造业与互联网业发展现状等角度来看,上海在进行融合互联网的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不能直接套用美德模式。
用互联网模式不如用互联网思维
美国制造业升级采用的工业互联网模式,于2012年11月由通用电气公司率先提出,并获得逾50家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的支持,旨在结合软件和大数据分析,升级关键的工业领域、重构全球工业、激发生产率、提高能效和效率。
该模式由美国强大的互联网环境与大型互联网企业带动,从用户角度考虑对制造业产品及行业进行升级,有着天然的互动基因。但对于上海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升级来说,这种模式并不适合。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现阶段,上海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模式主要集中在研发设计、营销等环节的优化,很难直接触及生产加工过程。而且,因为专业壁垒影响,作为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制造业企业普遍对互联网创新理解不够,仅停留在简单的应用层面。
第二,国内前几大互联网公司的总部都不在上海,而上海发展起来的互联网企业,如饿了么、携程等,主要集中在服务行业,缺乏真正的高科技及智能化基因。同时,部分制造型互联网企业对制造领域创新需求的理解和挖掘也不到位,创新点大多止于抛出概念吸引眼球,没有考虑到从生产组织全过程中寻找切入点对传统模式进行变革。
第三,上海主要制造行业的信息系统难以与互联网应用相兼容。企业内企业管理系统、制造执行系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间的数据信息,不能及时交互。以系统集成商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企业目前所开展的业务类型比较单一,无法全方位为制造企业提供转型发展的整体解决方案。
虽然美国的融合模式不适合上海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但仍可借鉴该模式的互联网用户思维。在进行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在产品价值链整个过程中渗入用户思维。
更应重视互联网技术与制造业变革结合
德国在2013年4月正式提出“工业4.0”战略。依靠互联网的互联互通,发展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制造系统,实现纵向集成、端对端集成与横向集成。虽然上海主要制造业具有与德国类似的高技术要求,但上海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目前仍然不能完全套用德国模式。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上海制造业与德国制造业所处阶段不同。德国已普遍处于从工业3.0向4.0过渡的阶段,而上海制造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制造行业还处在向工业3.0转化阶段。同时,上海部分制造行业的关键器件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核心工业软硬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的技术产业支撑能力不足。所以,上海还需弥补基础不足和历史欠账,特别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上海主要制造业与德国制造业企业类型不同。德国制造业以中小企业和家族企业居多,创新活力较强,创新体系及知识产权等法律体系已较完善。而上海主要制造产业企业以国有企业居多,部分制造业行业还表现出多种所有制、大中小型各类企业都有的现象。制造业企业类型的不同,决定了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产业升级路径的不同。相比德国制造业,上海制造业升级是更宏观长远、也更复杂的战略规划,不仅需重点思考传统国有制造企业引入互联网思维与基因等问题,还需考虑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力量,让各种经济主体开放融合。
第三,上海制造业与德国制造业在互联网融合的着眼点上不同。“德国工业4.0”更重视硬件和技术的升级,对智能化工厂等微观和技术层面颇为看重。而就上海制造业来看,部分制造企业对于数据的重视度还不够,且行业、企业壁垒还比较严重,不同制造行业呈现出缺乏数据通信标准与信息共享闭塞的现状,面临智能装备集成薄弱、流程管理缺失、组织机构僵化、数据开发应用能力不足等挑战。
在上海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过程中,数字化、智能化固然不可或缺,但更应重视在宏观层面将我国部分领先的互联网技术与制造业变革结合起来。这也正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出的“互联网+”对于制造业的要义所在。上海应注重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这是一个更加宽广的发展方向和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