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施手段 创业公司的人才争夺战
人工智能大热,巨头自然不会放过机会。为争夺入场券,BAT早早跑马圈地:百度聘任陆奇大刀阔斧重构AI业务,腾讯设立AI lab并在西雅图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去年10月,阿里的“达摩院”创立,人才阵容史无前例。
互联网巨头们把持着世界顶尖的AI人才
对AI领域的创业公司、大公司来说,能够获取顶级AI人才并且有人才的持续输送能力十分重要。而从抢人层面来说,初创公司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于BAT等大公司不惜代价的挖人和争夺人才,而初创公司在知名度上显然不及BAT,要想挖到人才就必须付出更高的的代价。
一位刚从985高效毕业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生刘佳佳对OFweek人工智能网表示,她周围的同学只要是专业、研究方向和AI相关的,都很容易找到工作。但他们一般选择进入了比较知名的创业公司,因为对方更舍得给钱。
“据我了解,对硕士毕业的学生来说,这些知名的创业公司普遍给的年薪在30-35万元之间,博士学历的话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可能给得更高,五六十万也是有可能的。”刘佳佳说,她知道今年有一个硕士应届毕业生年薪拿到了60多万。
事实上,AI领域还是创业公司多,来自于极客公园的一份报告显示,在国内人工智能产业链中,80%的企业属于B轮或B轮以前的初创企业。
对于这些初创企业来说,薪资水平自然不占优势,他们往往会通过期权激励的方式招纳人才。一位来自于某深度视觉技术创业公司的内部员工表示,他们AI工程师的薪资水平每月大约在2万多,除此之外会再分给一些期权。
不仅是BAT,像快手、今日头条等手上有很多钱的互联网大公司,也在不惜代价地挖人。在这种竞争中,新的AI创业公司想找硅谷回来的人才,会很难说服人家加入。”
创业公司抢人主要还是“看人下菜碟”。比如有些人只注重钱,公司就需要在尽量合理的范围内调工资。大公司的薪资水平固定,创业公司会更加灵活;有些人不看重短期的工资,更注重长期带来的巨大回报,创业公司可以在股权、期权方面进行更充足的激励;有些人更注重自己的话语权、受尊重的程度,创业公司也能给到其更大的余地;还有些科学家更注重所做事情的意义,创业公司可以用公司的特色、理念来吸引人才。
国家推动发展,人工智能专业审批院校增多
事实上,除了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AI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大,另一方面,作为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交叉学科的人才同样是供不应求。以2015年设立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这个专业为例就可以看出市场需求的旺盛。
据麦肯锡的一份分析报告指出,预计到2018年,大数据或者数据工作者的岗位需求将激增,其中大数据科学家的缺口在14万到19万之间,对于懂得如何利用大数据做决策的分析师和经理的岗位缺口则将达到150万。
在拉勾网发布的《2017互联网人才流动报告》中,数据开发以年薪20万名列互联网行业高薪职位榜单中的第一位。
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的局面一时间还难以解决,从长远来看,必须从教育这个根本上出发才能补救。而在这方面,国家也正在不断推进来满足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2017年3月,教育部《关于公布2016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介绍了2017年全国各高校新增备案和审批的本科专业名单。公布了第二批“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获批的高校,有32所。 而且获得审批的院校不乏名校,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企业率先领航。
从第一批才3所到第二批就32 所,全国高校纷纷响应,都在积极申报,因为这完全符合国家推动大数据发展的政策。
根据教育部解释:“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强调培养具有多学科交叉能力的大数据人才。该专业人才一般需要培养以下专业能力:一是理论性的,主要是对数据科学中模型的理解和运用;二是实践性的,主要是处理实际数据的能力;三是应用性的,主要是利用大数据的方法解决具体行业应用问题的能力。
可见,这个专业培养出来的不是简单地某一个领域,而是复合型的,是真正的三位一体人才。大数据人才除了可以驰骋编码领域,还应当具有数据分析和行业知识这两项技能。
随着高校有关人工智能专业的逐渐增多,人才短缺的现状有望缓解,但3-5年内来,AI初创公司抢人挖角的情况还将继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