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力成本上升,应用工业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等正成为我国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的首选方案。但是令人失望的是我国机器人企业主要扎堆于中低端,核心技术比较缺乏。机器人产业到底该如何破局,走出低端?业内人士认为需从硬件、软件、品牌三方面努力。
我国机器人破冰低端 需从三大方面努力
政策利好频出 企业加速抢滩
自5月中旬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以来,智能制造就一直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而相关政策利好也持续不断。
日前,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工信部副部长毛伟明出席发布会并指出,围绕推进智能制造重大工程,2015年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制定我国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引导行业健康发展,计划于11月底发布。二是积极争取有关政策,支持机器人的研发、推广应用,以及标准体系建设。三是加强机器人在重点制造领域的推广应用。四是会同中国科协召开201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
齐鲁证券策略分析师徐驰对记者表示,“《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仅仅是今年的第一个政策风口,后续一系列相关部委及地方的配套政策将会加速落地,形成持续性风口。”
在相关后续政策将持续出台的强烈预期之下,上市公司已开始集体抢滩机器人。
根据记者的不完全统计,6月份以来至少已经有5家上市公司通过参股、定增等方式加码或切入机器人产业。
大而不强 四大家族合计占五成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底,有70余家上市公司并购或者投资了机器人、智能自动化项目,而中国机器人相关企业的数量甚至超过4000家。
令人失望的是,当前我国企业主要扎堆于中低端,缺少核心技术,九成企业规模在1亿以下。据悉,2013年中国购买并组装的3.65万台工业机器人,其中外资机器人普遍以高端工业机器人为主,几乎垄断了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占比96%;而国产机器人主要应用还是以搬运和上下料机器人为主,处于行业的低端领域。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吕铁此前著文提及:“以工业机器人为例,目前我国精密减速机、控制器、
伺服系统以及高性能驱动器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大部分依赖进口,而这些零部件占到整体生产成本70%以上。其中,精密减速器75%的份额被日本垄断,国内高价购买占到生产成本的45%,而在日本仅为25%,我国采购核心零部件的成本就已经高于国外同款机器人的整体售价,在高端机器人市场上根本无法与国外品牌竞争。”
受困于此,机器人行业“四大家族”(ABB、FANUC、
安川和
库卡)合计占国内机器人50%以上市场份额。
国产机器人如何破局 走出低端?
国产机器人企业如何破局?业内人士认为需从硬件、软件、品牌三方面努力。
深圳市机械行业协会会长张耀华指出,当前发展智能装备,基础核心技术的国产化是无法绕开的。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研究室助理研究员黄阳华博士认为,随着我国机器人市场的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机器换人”等不断推进实施,R&D费用的增长,对于机器人的硬件研发将日益受到重视。
“以前我国劳动力市场非常充裕,对机器人的需求也比较小。随着现在劳动力短缺现象日益严重,机器人的需求将逐渐增长,这也将倒逼机器人科研技术实现更多突破、更多国产化。”黄阳华说。
“在软件方面,如售后维修等,国产企业也需要加强。”深圳众为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李悦伟说,“未来国产企业不能只像以前一样只卖一台机器,还要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等,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此外,中国机器人企业还需要提升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品牌的附加值。”从事机器人进出口贸易的兼松开吉开商贸(上海)有限公司经理陈亚平说,“最近几年中国的机器人企业已经在逐步‘走出去’,出口到东南亚国家甚至欧美发达国家,我们对国产机器人产业的未来还是比较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