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国机器人产业热潮不断,但同时也出现重复建设、高端产业低端化、核心技术缺失等问题。为此,政府出台多项政策为根治乱象助力。
根据GGII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8.5万台,同比增长23.91%,产值规模达到135亿元,其中国产占比19%,同比上升4个百分点,预计2017年国产占比有望突破23%。
另据工信部消息,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高端市场占有率达到45%以上。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汽车工业和电子电气工业、弧焊机器人、点焊机器人、搬运机器人等在生产中被大量采用。
国内智能机器人产业在大肆扩张的同时,各种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如投资过剩、产品过于低端化,甚至还出现了套取财政补贴等乱象。为此,国家不断出台各项政策,引导行业理性、协调发展。
低端产能一哄而上,相关政府补贴的作用又有多大?去年,赛迪研究院、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等单位调查发现:不少地方政府部门或通过补贴用户间接支持,或对机器人生产企业直接给予技改资金、股权投资、首台套保费补助等资金扶持。据了解,2014年以来,东莞连续3年每年安排2亿元财政资金,对机器人企业进行普惠性补助;安徽芜湖市两年共兑现各类政策资金4.4亿元。
为治理机器人企业骗补乱象,从2016年上半年,《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财政部关于规范机器人产业补贴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弊病和乱象进行打击和治理。
2016年12月中旬,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对“十三五”期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作出全面部署安排。
2016年12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认监委发文明确,要从推动机器人产业理性发展、强化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突破零部件等关键短板、开拓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推进服务机器人试点示范、建立认证采信制度等10个方面引导我国机器人产业协调健康发展。
2016年年底,工信部发布《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从综合条件、企业规模、质量要求、研发创新能力、人才实力、销售和售后服务、社会责任、监督管理等方面对工业机器人本体生产企业和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企业进行了规定。
中低端市场需求快速扩张,产业投资热情自然高涨。但如何由数量、速度型转变为质量、内涵型,是当前本土机器人产业发展最大的问题。据报道,广东东莞从事与机器人产业相关企业超200家,但大多数或购买国外设备集成,或采购国外核心零部件组装,有知识产权的不到1/3。
为此,继2016年上半年《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文件后,日前,国务院、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又陆续出台了《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关于促进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等文件,引领行业有序发展。
目前工业机器人产能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结构性问题,高端能力不足,低端领域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发展。而工信部正在制定行业准入条件,提高准入门槛,严控工业机器人高端产业低端化和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风险,相信在政府一系列举措中,我国的机器人产业有望在健康环境中实现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