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近日在德国落下帷幕,这个凸显世界工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博览会今年的主题是“融合的工业”。显然,迅速发展的互联网和信息通讯技术已在全球范围内被视作工业变革的基础。
我国当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也开始全面迎接信息化。党的十六大时就提出了两化融合的概念。现在的提法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积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促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列入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
与工业化相比,信息化是一次更大跨度的历史转型。中国互联网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原国家信息中心主任高新民指出:“信息化建设要面向未来,面向问题。信息化本身不是目标,而是一种驱动力,是一种时代赋予的机遇。”
工业化和信息化这两种进程叠加在一起,融合之后寻求的是什么状态?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徐愈指出,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深刻的过程。两化融合之后,工业化可能就不再是传统工业主导的经济形态,而应该是网络经济和制造业更加紧密的结合,比如,新一轮产业革命可能会带来的个性化需求、定制、制造等这些形态占据主要位置。
当前,以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在为我国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带来重大机遇。近年来,两化融合工作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方面已经显现出成效。从工业和信息化部专门开展的两化融合试验区来看,试验区内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工业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有了较大的提高。据不完全统计,第一批两化融合试验区2009年至2011年的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9%,生产性服务业年均增长23%,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4.82%,重大安全事故伤亡人数年均下降17.8%,相关各个指标都优于同时期全国平均水平。
我国两化融合正加速推进、不断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满足企业需求的工业软件和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仍然缺乏,支撑两化融合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仍然缺乏,推进两化融合的体制机制还不够顺畅。推进两化融合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针对当前形势,业内人士表示,两化融合的进展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两化融合的需求保持上升势头,这些年融合效果明显,但实现深度融合目标仍需一个过程。传统工业企业面临产能过剩、利润下滑的局面,企业可能不会在信息化方面投资或者不愿意作这种调整,这种现象是普遍的。从网络经济发展的规律来说,两化融合还受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其效用还没有充分得到释放。第二,企业特别是制造企业的预算日益精细化,信息化成本控制越来越严,对降低信息化服务成本、改变信息化服务模式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信息技术服务商能够以新服务模式来降低服务价格。第三,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制造和服务日益融为一体。很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行业或者一个政府部门的事情,需要跨行业、跨部门的融合。
信息技术产业已经在快速发展的轨道上走了几十年的时间,还将继续快速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两化融合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今年“两化”关键词是“创新发展”。徐愈认为,变化的方向主要表现为:引领智能工业的发展,提高智能化水平,推动智能工业试点;推动新的信息服务模式的建立,推动工业“云”服务平台;通过开展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试点,尝试推动做大两化融合的市场,跳出行业市场的局限,推动跨部门的融合;用新思路、新手段更好地统筹安全和发展,建立信息安全审核机制,这是解决关键设施、关键设备等工业控制领域安全和发展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