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穿戴行业冬天已经来了。被称为“智能手环鼻祖”的Jawbone近日宣布进入清算程序,昔日霸主彻底走进历史。Jawbone的命运是整个智能穿戴产业轮回的缩影,热钱涌入,功能单一,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遭遇。
智能穿戴市场潜力毋庸置疑,未来,决定这一市场走向的是产品的可延展性和想象力,企业要脱颖而出,使用场景、交互能力、差异化功能等核心竞争力缺一不可。
你方唱罢我登场,科技公司在智能穿戴上打退堂鼓,传统企业却逆势而上投身智能穿戴。传统企业试水穿戴产品,一来是赶风口,根据市场调研公司Strategy Analytics预计,2022年可穿戴设备的整体销售收入将达到450亿美元。正如柒牌集团董事长洪肇设所言:“在智能服装行业即将到来的风口,我们也一定要加入到时代发展的大潮。”二来则是将智能和穿戴结合起来,抓住消费者的痛点,实现产品的差异化。
那下半场要怎么玩?
正如股神巴菲特所言:“只有在潮水褪去后,才知道谁在裸泳”,随着可穿戴市场热度逐渐退去,下半场竞争刚刚开始,这场硬战要怎么打?
首先,找准细分市场。目前智能穿戴市场很多产品功能同质化严重,且非刚需,难以激起消费者持续的购买欲望,因此差异化显得尤为重要。纵观市场,运动健康数码装备市场仍然风生水起:比如GPS手表中领军的Garmin,2016年的年收入达到30亿美元,创了历史记录;再比如以骨传导耳机而闻名于业界的AfterShokz韶音,在今年的618年中购物狂欢节上,击败了不少耳机大牌;另外,老年化市场或成可穿戴智能设备新蓝海。
其次,完善功能。去年1月份,智能穿戴设备厂商Fitbit遭遇集体诉讼,原因是其旗下Surge智能手表和Charge HR智能手环两款产品的心率监控功能“严重不准确”,甚至在皮肤颜色较深时不能测心率。可以说,产品功能应用日益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是可穿戴产品面临的最大挑战。
最后,加强交互能力。可穿戴设备往往只能拥有一块极小的屏幕,这就意味着交互能力薄弱。业内人士建议,穿戴产品可以安装缩小版的投影模块,通过简单操作即可将屏幕投影在手背、桌面、墙壁或者特殊材料的幕布等多种介质上,摆脱必须搭配智能手机的使用场景,加强交互能力。此外,穿戴类产品未来可通过物联网接入更多智能硬件设备,并结合VR/AR等技术增加产品的“智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