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甚至国际的AI商业化“抢位战”才刚刚拉开帷幕,格局远未成定局,“技术推进+应用落地”才是AI从实验室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关键一子,中国企业如何落棋?
已经看到的一个迹象是,以“智能语音操作系统”为核心的人机交互、以“人脸识别”为核心的智能图像识别,以“智能驾驶”为核心的机器大脑,以及他们背后所连接的家居场景、交易和身份识别场景、汽车场景,将逐渐成为AI商业化落地的主战场。
放眼整个全球的AI市场,谷歌、亚马逊、苹果从今年开始已经陆续推出或者更新了智能音箱新产品,语音领域的商业化进程已经最先开始落地。
在智能语音人机交互领域,美国三大AI科技巨头已经呈现出两种模式:谷歌、苹果是假设用户在智能音箱之外拥有手机、电视机顶盒等产品,他们只需在软件上打通各个设备,便可零成本地为语音助手增加一块屏幕;而亚马逊是软硬件一体化,无论用户过去是否买过相关产品,都可以直接在Echo Show上购物。
而回到国内来看,百度、科大讯飞等一直在AI领域布局的企业,将其AI能力通过云、芯片运用在诸如电视、冰箱、机顶盒、音箱、可穿戴设备上的趋势也非常明显。国内虽然在“音箱”这个品类上的AI商业化不及美国,但在“软硬结合”的其他领域,以及诸如利用智能语音系统搜索信息、叫外卖、订电影票,甚至是支付方面,比O2O、移动支付布局的不足的美国市场来说,还有优势。
另一个清晰的路线是,国内的诸如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巨头,正试图通过开放平台向外输出AI能力,加快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场景和行业的商业应用,这将给整个中国传统行业的智能改造真正注入活力。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7月5日,首届百度AI开发者大会即将召开,百度将首次发布旗下人工智能开放平台的整体战略、技术和解决方案。或许,正如百度COO陆奇所言:“在人工智能时代,开发者的成功,才是百度真正的成功”。被AI赋能后的整个中国市场,也可能走出科技+制造弯道超车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