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时代,总会出现不同的枭雄,战争领域如此,科技领域也如此,因消费者的需求不会停滞,我们永远不用担心没有“科技英雄”去膜拜,唯一不同的是,这些科技英雄的技能不同、文化不同,还会满世界地飞来飞去。
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英雄大都来自欧美,他们举着iPhone监视着世界一举一动,顺便赚下了天文数字般的利润;来自大洋彼岸的Android,又是一个奇迹,野蛮生长之后,它创造了平民级的智能手机市场。笔者坚定地认为,推动移动互联网最大功臣,应该是android,事实上,任何消费性技术都需要推广到寻常百姓家才能说是成熟,倘若没有Android,世界对智能手机的理解不会如此深刻,iPhone的光辉估计也会打折扣。
此外,中国大陆也在这一波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中涌现了不少青年才俊,时下中国最火的互联网人物无疑是马云,他在成功前长得不是太好看,成功之后却成了帅哥,当然,他并没有去整容,而是用思维、奋斗、钱和鸡汤改变了中国女人的审美观,真正的人生赢家,逆袭之典范;腾讯的马化腾、百度的李彦宏则是真正意义上的青年才俊,人帅多金又顾家,更具审美性的则是,他们的产品已经同电饭锅、沙发、手电筒成为消费生活的必需品;加之,中国大陆的手机,这两年突飞猛进,销量经常进入前三或者前五,诸如雷军、杨元庆等翩翩科技郎已然完成蜕变。
现在,欧美、大陆、韩国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熠熠生辉,他们每天就琢磨着如何瓜分世界,而一些传统的科技圣地正开始遭遇危机。日本电子红极一时,任天堂、索尼、夏普等企业曾向世界源源不断地输出终端产品和零部件,但如今的日系电子企业就像一具具尸体,散发出死亡的味道。而与之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台湾科技,也正卸掉光环,他们看上去还不像尸体,却已然是垂垂老矣,否则,台湾最著名的企业家不应该只是张仲谋和郭台铭。
台湾半导体,只是小小的骄傲
早在40年前,世界科技进行第一次国际化分工的时候,台湾分到的工作就远比大陆体面得多。或许因总人口仅有2300万、环境资源也并不丰富,最起码,生产资料肯定比不过中国大陆,这也使得他们基本上放弃了“先用廉价劳动力赚一笔”的想法。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政策和环境的双重作用下,台湾的工业开始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转化,且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其间涌现出了全球顶尖的半导体代工企业,建立起一整条的IC供应体系,时至今日,联发科芯片设计、台积电芯片制造等相关企业依旧是电子供应链上的狠角色。
台湾科技之于PC产业的零部件生产、整机组装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华硕、宏碁的电脑由台湾岛出发远销全世界….据说在台湾科技,特别是半导体行业最红火的时候,他们的工业园区内是不敢停电的,只消半个小时的产能损失,就有可能影响全球电子产品价格以及整个供应链的波动。
比较遗憾的是,台湾在其半导体和其他产业最辉煌的时候,没有思考如何转型,更没有深入探究移动互联网的运行规律,或许,企业家们都想过了,但长期的生产模式让其短期内根本无法转型,事实上,当一个地区把生意做到极致时,就再难转型了。
其实,凭借强大的半导体产业链,台湾企业赚了一些钱,而且建制完成世界上最重要的高科技硬件中心,但他们的发展模式,一直是以苹果、戴尔、东芝等品牌的合作为主,企业家不注重对本土品牌的培养,这种模式带来的恶果就是“永远慢一步”,更有甚者让人取代。
事实上,培育品牌的主要目的不是获得镁光灯或者登上报纸头条,而是一个地区必须要有前沿的龙头企业,有直接能够倾听消费者声音的企业,有能够创造流行趋势的企业。苹果就是这样的企业,他们创造了iPhone,左右着消费者的购买选择,从而掌握了产业链上绝对的主导权。
相比之下,台湾科技就没有这样的企业,他们孤岛难鸣,甚至搞不清楚世界的流行趋势,这种后知后觉态度,让其只能依靠半导体设计、代工生产,辛苦一生,却又难以青史留名,更糟糕的是,每次大变革,台湾企业都好像死过一回。
台企挣扎,天灾还是人祸?
台湾科技正陷入挣扎,他们缺乏优秀的品牌:宏碁、华硕听上去就会有一种老旧的尘土味儿,宏达电(HTC)倒是个小鲜肉,只可惜生如夏花,在与苹果、三星仅有的两、三轮的竞争中就输得一败涂地,专家们预测宏达电未来年亏损额将达到6.5亿美元;台积电、富士康现在的日子过得还不错,但都是受惠于苹果订单,今年iPhone6s的销量刚打了个哈欠,这两家企业就陷入了深深的焦虑,总之,都是一些命运非自己掌握的可怜人。
如前文所述,台湾的市场、资源、品牌都不占优势,于是他们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加敏感,事实上,从外部环境来看,造成台湾科技企业困境的有多重因素,首先是苹果等品牌商之于整个产业链的掌控日渐深入,台积电可以拿到iPhone的芯片订单,但一定是和三星打上几轮价格之后的事儿,而且,新iPhone的芯片订单又不一定拿得到,前期为满足苹果需求而进行的大规模投资,成本回收的难度非常大。
另外一个巨头三星,韩国人把全产业链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仅仅这一家企业就给整个台湾科技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正可谓“论半导体江山谁主沉浮,非三星莫属”,连苹果都要忌惮的企业,台湾科技众生就更不用说了。除了这些巨头之外,中国大陆还悬浮着大量的颗粒企业,他们也在很大程度上分流着台企的利润,尤其是深圳电子产业链日益完备,已经成为台湾不可忽视的对手。
外部环境如同天灾,台企难以掌握,事实上,8年前谁也不知道苹果会弄个iPhone来恶心全世界的科技竞争者,但除了天灾之外,台企的人才培育模式也值得反思。
事实上,任何企业的成长和衰败都要最终归结于人。在台湾科技最鼎盛的时期,管理者基本上采用技术股和分红配股制度,这些鼓励制度帮助企业留下了很多关键性的人才,但台湾企业秉承了日系电子的文化,基本上是一种“低调赚辛苦钱”的文化,这种企业文化可以保证基础的产能、保证员工兢兢业业、保证效率不断提升,但终因太过于强调“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而逐步消灭了年轻人的创新热情。
台企用人制度之所以该遭到控诉,是因它只教会了台湾年轻人兢兢业业,懂得熬,耐得住寂寞,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能诞生马克-扎克伯格这样25岁的CEO,比尔-盖茨在闻名天下时,年龄也不大,而台湾的企业,依然掌握在老一辈的企业家中,台积电的张仲谋已经到了花甲之年,富士康的郭台铭也有64岁了,这些老头子们都想退了,但苦于找不到接班人,因为在他们的接班人还没有熬出头!
企业可以说是一个地区内最重要的组织结构,它不但输出产品,也输出人才和文化,这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深远的、重大的,同时,希望每一个社会里都能有好的企业,为社会运行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物质的、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