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发现,在近年开展“机器换人”的惠州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占大多数,而规模以下企业占比偏低。越是具备较强实力的大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趋势就越明显,相反,越是财力不雄厚的中小企业越缺乏技改的意愿和动力。
“缺钱”是很多中小企业进行技改时面临的“拦路虎”。大企业在技改和研发方面可以大手笔投入,如TCL集团一年投几十亿元用于研发,这是一般企业望尘莫及的。
中小企业通常流动资金比较紧缺,贷款也不容易,面对高投入的“机器换人”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主要是因为设备太贵了。”位于惠东的广东香恋鞋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东林说,国外的鞋业可以做到全自动化,因为其产量高,而且人工成本相对高,用机器成本相对还更低一些,但惠东鞋业大面积推广自动化生产还不太现实。
数据显示,目前尖端的工业机器人设备基本还是要通过国外进口,单一台机器手就在20万元左右,若整个配套设备都要进口,一个台组就要花45万元。惠州市吉隆奥斯利鞋厂负责人陈玉盛说,引进全自动化设备要进行大规模生产才比较划算。
另外,惠州的智能装备制造业底子较薄,较少自主生产自动化、智能化设备,中小型鞋企、纺织服装厂不能就近选购先进适用设备,跨区域购置又会增加成本,“机器换人”还未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因而大规模推广较慢。
通过“机器换人”可减少人工成本,但业内认为现代装备更新换代周期一般为2—3年,而企业对技改要求在较短时间内回收成本,购置设备的高额费用是中小企业较难担负的。
“不是我们不想用先进技术,是用不起。"机器换人"动辄要花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而回收成本可能要等上好几年,也等不起。”有企业负责人坦言。
“机器换人”后也可能带来订单不足、产能闲置、配套研发能力跟不上等问题。有企业老板说,“机器换人”本是好事,可是机器人的成本很高,购买了之后,订单又不够,企业日子难过。
除了硬件投入,企业进行全流程技术改造并非简单地买几台机器更新生产线就可以一劳永逸,还要求有懂技术的人员进行日常操作和定期维修保养。
记者走访得知,目前中小企业普遍缺少这类技术人才,这对其应用研发配套和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大的考验。而要配备技术型人才,后续也要一笔不小开支,一些中小企业对“机器换人”只能望而却步。
“对比周边城市,惠州对于"机器换人"的落地优惠政策还不够多,特别是缺少配套实施细则。”惠城区一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建议,政府应在企业技术改造上提供更多专项资金补贴扶持,同时要搭建多方联合的担保、融资平台,为企业技改融资开辟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