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单是成本问题,代工之王郭台铭或许并不吝啬付出代价,实际上,在成本问题上,技术问题才更关键。
过去三十年,日本企业在人工成本攀高后,也积极转往自动化生产。所有的汽车工厂,都有庞大的机械手臂,也就是工业机器人在从事制造组装工作。甚至是泡面、饼干工厂,也都有或简单或复杂的机器人进驻。但手机、平板、笔记本的生产线,却很难全面应用机器人手臂。日本人发现,机器人在生产小型电子产品时,良品率非常低。
在与《证券日报》记者探讨富士康机器人计划为何没能如期实现时,iSuppli中国研究总监王阳表示,现在电子产品都越来越精密,加工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机器人的技术还达不到要求。
CPU插槽、机壳抛光等单一关键零部件,可以依赖机器人,而且精准度还很高。但富士康现在主要的苹果各个代工产品,都牵涉到复杂的组装流程。
一台智能手机,目前九成以上的工序都需要作业员的双手来完成。手机中有五六百个零部件,在四五英寸的微小机体空间中要全靠机器人组装起来,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事实上,在公开百万机器人战略的当年,富士康在大陆增加了30万工人。最近五年,富士康又在内地创建了多个生产基地。
机器人、无人工厂或许不只是个噱头,但从富士康一系列的动作来看,富士康要接单、要赚钱,目前还是得依靠工人。
富士康尾大难掉转型受挫
虽然现实如此,但富士康也清楚地意识到代工产业的天花板,因而开始积极转型。
2013年5月份,见到美的何享健的时候,郭台铭和他聊了两个多小时。郭台铭谈到了四个趋势:内地工人工资会持续上涨;中产阶级即将崛起,年轻人不喜欢进工厂;机械手臂将代替人工;从制造的鸿海,走向技术的鸿海,走向商贸的鸿海。
最后的一点意味着富士康的战略升级有两方面。而从目前看,机器人改良生产线的速度还没跟上富士康扩建工厂的速度,与此同时,富士康往下游走做“商贸的鸿海”的战略也在受挫。
在一线城市布局的商场万得城,专业3C卖场赛博,尝试覆盖三线乃至“六线”城镇的万马奔腾,在大型商场超市借力扩张的敢创数码,还有专注B2C电子商务飞虎乐购,它们或是关闭,或是宣告失败,或是不温不火。
在王阳看来,富士康尾大难掉,转型太难。倒不如投资一些新领域,独立运作,“不一定非让富士康来做。”
上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