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不足,人来补齐
可惜,三年已过,“百万”的数量终究没有实现。到现在,富士康机器人数量只有数万台,不到原计划的二十分之一。也有消息说仅有一万台机器人,与当初的计划差距甚远。
今年7月份,Foxbot负责人戴家鹏飞到了德国慕尼黑,参加了那里的国际机器人会展。“我们现在有120万工人——太多了。”他说,但是,在外媒的逼问下,他没有也不愿透露百万机器人目标的实现时间。
研制和应用机器人的成本约束、工序需求和经营风险,成为三年“百万机器人”计划的牵绊。国际四大机器人巨头的工业机器人,动辄要30万元一台。国产机器人的成本大约在16万元,富士康的Foxbot的生产还不能不计成本地投入。如果按国内成本计算,百万机器人也至少需投资千亿元的投入。
当苹果iPhone4接近投产时,富士康发现iPhone4的金属结构过于专业,只能使用一种昂贵的机器人来生产,这种机器通常只是样机。但是苹果不会改变产品规格,于是郭台铭从日本发那科购买了1000多台这种机器,每台价格20万美元。与此相比,大多数公司最多只有一台这样的机器。郭台铭有魄力去追求完美,但这背后代价高昂。
除了购置成本,机器人后期编程、改造、维护也需要一笔费用。随着代工产品的更新换代,机器人也需要不断调试和升级,甚至淘汰。当前的技术水平下,购置成本只占到整个成本的30%左右。利润率相对偏低的富士康,让口号走在行动前面,是机器人战略最好的选择。
人力操作在某些工序的不可或缺,也许是富士康放慢脚步最重要的原因。
CPU插槽、机壳抛光等单一关键零部件,可以依赖机器人,而且精准度还很高。但富士康现在主要的苹果各个代工产品,都牵涉到复杂的组装流程,这恐怕还是需要人类的双手。
一台智能手机,目前九成以上的工序,都需要作业员的双手来完成。手机中有五六百个零部件,在四五英寸的微小机体空间中要全靠机器人组装起来,仍是不可能的任务。
在公开百万机器人战略的当年,富士康在大陆增加了30万工人。最近五年,富士康又西进北上在内地创建了多个生产基地。
“到最多人出来打工的地方找工人”,虽然河南没有任何大型的电子制造基地,但河南一直是珠三角制造业农民工的主要来源。一亿人口的河南不但能提供较低工资的工人,还可以享受土地和税收方面的待遇。在烟台富士康,有三分之一的工人来自于山东西部的菏泽市,富士康随即决定在菏泽再建生产基地。
我们姑且认为,百万机器人是郭台铭为了缓解舆论压力、借时代趋势而放出的一颗卫星吧。
点评:
投资机器人的费用与节省的人工成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机器人、无人工厂或许不只是个噱头,但富士康要接单、要赚钱,目前还是得倚靠工人。
上页 1 2 3 4 5 6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