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富士康CEO郭台铭提出的“100万台机器人”计划的完成时间已过半,在此期间,关于机器人的种种讨论不绝于耳。且不说这一宏伟计划如今完成几何,机器人市场的社会关注度迅速提升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关注度的上升固然是好事,但这能否为国内机器人产业带来一些积极的推动呢?我想这里要打个问号。
回想起前两年备受热捧的“物联网”,如今的境遇是不是稍显尴尬?不得不承认,“物联网”的概念带动了相关应用端的成熟与完善,但是理应得到发展的相关核心技术,诸如RFID技术、无线传感技术以及相关芯片技术等等,在国内的发展却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对此,有业内专家指出,“物联网”本身的定义就很模糊,所涉及的产品与技术其实原来也都存在,单纯为了“炒概念”,却忽视了相关核心的基础工业发展,并不明智。
提出一个概念却将其“束之高阁”,大力推广应用却没有打牢根基,对于机器人产业从业人员来说,这样的结果可能每个人都不想看到。
可是,现在机器人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已经露出端倪。据业内人士透露,如今,国内机器人产品上应用的减速器大多来自日本,而国内掌握减速器技术的企业可谓是凤毛麟角。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减速器是关键核心部件,关节机器人都要使用到它。减速器技术直接影响到机器人产品的精密度,进而影响到机器人的整体性能。由此可见,对于国内机器人产业来说,相关基础工业技术仍然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写到这,想起了曾经采访过的一位自动化行业的专家,他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为什么瑞士手表的价格高昂却从不乏购买者,而国内手表价格低廉却少人问津?基础工艺决定了产品的品质,品质决定了产品的成败。
对于机器人产业发展来说,当务之急是解决基础的核心零部件的技术瓶颈。这个道理也适用于整个国内机械制造业。近年来,随着“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等相关规划的出台,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也在力图转型。笔者也希望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国内企业能够借此良机,将基础的工业技术发展蓝图植根于公司的战略规划之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