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内镜医师协会主席、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会长、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主任张阳德在健康与发展中山论坛上指出:“国内目前开展内镜微创技术所需要的相关医疗器械设备基本依赖进口,一个小型的内镜微创手术至少要几千元,发展国产品牌的内镜与微创产业迫在眉睫。”
在这次论坛上,中山火炬开发区迎来了“中华国际内镜城”项目落户。作为世界首家以“内镜与微创”为特色的产业园区,中华国际内镜城将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内镜与微创临床医院、医学培训考核基地、内镜装备标准与检测,项目总投资达200亿元,就是针对前述产业发展困惑所做出的市场举动。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建立集内镜产业、科技研发、医疗服务、人才培训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将是内镜发展的必然选择。
后劲十足
面对巨大的市场诱惑,张阳德在报告中提醒:“目前在设备市场上,不容回避的是,由于我国内镜生产量跟不上医疗市场的需求,国内企业只占了内窥镜市场份额的23%,国外品牌垄断了约七成市场,且一直占据着中高端产品。”为此,他列举了一组数据:目前国内医用内镜市场份额分布很不均衡,主要市场还是集中在北京,约占总体市场的14.6%,上海占到13.5%,而广州则有11.7%的市场份额,中西部地区份额较小。
另一方面,国内内镜产业在技术、标准、品牌、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方面都面临着巨大挑战。中国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现已联合多家公司研发生产内镜和微创手术设备、机器人内镜等,已达到我国年耗960亿元总量的18%。“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主流医疗器械市场趋于萎缩。而在新医改政策中,我国对医疗行业的资金投入很大一部分将用于医疗设备配置,给整个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张阳德表示。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内镜技术逐渐开始有了自信。“我们共同发展内镜与微创医学,突破了传统的诊疗治疗技术,是全球临床医学的革命;多国的精密制造、图像处理、信息工程、医用材料领域的高技术都进入到内镜与微创领域产品的研制中,内镜与微创医学已形成一个巨大的健康产业。我国内镜市场的需求增长较快,特别是国际采购量增长迅速,直接推动市场需求增长的内因是临床应用的不断扩大;2009年,我国病人内镜的利用率为55.8%,内镜治疗市场总额近960亿元,国内内镜及其关联产业市场巨大。”张阳德如是说。
与国际接轨
内窥镜已广泛应用于各科手术,突破了传统的诊疗和体表切开手术。内窥镜医疗器械也带动了全球工学、理学对微型装备精密加工、图像监视、信息处理、远程控制、纳米生物技术、内镜机器人、新材料等高技术的发展,为全球提供了每年万亿美元的各类设备需求。
内镜下微创医学已成为现代医学领域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国家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通过联络多专科内镜微创医学团队,构建了我国内镜微创医学理论和技术体系,成就了医、理、工结合的内镜微创医学新领域。多年来,张阳德联合各方创建了世界内镜医师协会国际合作联盟,以探求国际统一规范内镜与微创医疗的质量标准。在该协会推荐下,福建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陈捷教授用中国生产的内镜器械和设备在短短一天内,完成了8台高难度妇科内镜微创临床手术,病人术后恢复良好;内镜微创名医杜炜杰教授应邀到欧洲,高质量完成了6位病人的内镜微创临床手术,中国内镜微创手术技术不断成熟。
也正因此,我国内镜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人才紧张的局面。据悉,中国现有“卫生部内镜下微创医学培训基地”资格的医院达400多家,90%以上的医疗机构(据2011年数据统计,不同级别医院医用内镜使用比例分别为三级医院占29.1%、二级医院占40.4%、一级医院占25.7%)已开展了内镜下微创临床诊疗项目;从事内镜下诊疗操作的医师有近百万人,内镜与微创医师队伍已成为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的一支新型医师群体。
要满足如此大的市场需求,对内镜专科人才资源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张阳德进一步指出:“经过学校的专业培训后,将会有更多的医生掌握内镜与微创技术,而定期考核将进一步规范医师执业资格管理,这对保障我国人民医疗卫生的健康具有重大意义。”今年9月,投入5亿元的全球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符合多专科考培标准、国际合作名医执教的卫生部全国内镜与微创医师定期考核培训学校在长沙建成开学,将为初学内镜技术的临床医师提供规范化培训。
专家指出:“内科治疗个性化,外科治疗要实现微创化。希望通过技术能力评价的内镜与微创医学基地能切实负担起内镜技术培训的责任,为医疗机构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临床内镜技术人才,同时配合卫生部做好内镜与微创医学培训基地的能力评价和业务指导工作,共同推动我国内镜技术的进步。”中国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联合世界多国相关机构和同行专家,创设了首个内镜微创行业的国际奖——“恩德思国际内镜奖”,目的就是要多方重视推动我国内镜微创医学与国际水平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