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我国石油行业的终端消费结构来看,工业消费所占比重最大,但有下降的趋势,而交通运输用油随着工业化进程中物流业的发展和汽车进入家庭,这一部分所占比重呈上升势头。
从历史数据来看,工业消费和交通运输在石油总消费中的比重长期保持稳定,在80%左右。因此,分析和预测我国石油消费总量,重点是把握工业和交通运输两个领域的消费情况。
中国石油消费10年内或将突破7亿吨
尽管我国今年上半年的石油消费增速有所下降,但2020年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基本趋势不会发生改变,参照美国的发展经验(20世纪中叶),这意味着我国工业用石油的增长速度仍将处于一个较快的增长期,这与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有关。
我国是制造业产品出口大国,很多能源都以“隐含能”的形式附着在产品中出口到了国外。据有关机构和专家学者的推算,这部分能源大约占到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0%-25%。
参照美国的发展经验,对我国工业用石油的增长速度,做如下三种情形假设:
(1)与美国保持相同的增度,即工业石油消费增长50%,则到2020年我国工业石油消耗将上升为2.63亿吨。
(2)考虑我国的后发优势,所用机械设备等能效高于1962年的美国,如果到2020年工业用油增长40%,则我国工业石油消耗将上升为2.45亿吨。
(3)考虑我国的后发优势,所用机械设备等能效显著高于1962年的美国,而且政府采取更加严格的政策措施,如果到2020年工业用油增长30%,则我国工业石油消耗将上升为2.28亿吨。
与此同时,我国汽车市场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也证明了这一点。过去十年,除少数特殊年份外,我国汽车销量年增长率均在10%以上,目前年产销量正在急速向2000万辆迈进,汽车保有量也在快速增加,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突破1亿辆,居世界第二。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有望年均增长7.8%,保有量将达到1.9亿辆,汽车保有率将达到14.1%,这可能还是一个保守估计。这其中,SUV等高耗油车的销售增速远高于轿车,而1.6升以上排量的轿车销量增速超过1.6升以下的轿车,都增加了石油的消耗。
此外,航空、航海用油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增长点。随着国际及国内城市间经济、政治、文化等往来的增加,国际国内航空需求量增加很快,大大提升了对航空煤油的需求。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预计到2015年,中国航空煤油消费量将达到2000万—2300万吨。
这就意味着,即使在工业用油低速增长情形下,中国石油消费总量也有可能在2020年突破7亿吨。
加强石油消费“天花板约束”势在必行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我国原油产量年均增速均在2.2%以上,但储量却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中后期两次达到峰值后处于下降状态。因此,目前我国原油产量的较高增速(超过2%)是不可持续的。普遍的观点认为,如果维持合理的勘探开发投入和科学的开采速度,我国原油产量将在目前的2亿吨水平维持较长一段时间,这也是我国原油产量高峰的平台期。
按照上述净进口量和产量预计数据,在所有石油全部消费的情况下,到2020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将达到4.4亿—5.2亿吨,对外依存度将达68%—72%。
粗略估计,较2010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到2020年的新增量约为2.1亿—2.9亿吨,而同期世界石油净贸易量预计将增加3.58亿吨,我国石油净贸易新增量占世界石油净贸易新增量的比重将超过60%。
过去十年,我国石油净贸易新增量占世界石油净贸易新增量的比重大约在40%左右。因此,我国加强石油消费的“天花板约束”势在必行,如果到2020年,我国石油消费能够限制在6.2亿—6.4亿吨,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压力也会有较大增加。如果放任石油消费总量超过7亿吨,我国面临的来自世界各国的责难和压力将会难以承受。
需建立绿色石油消费模式
我国虽然提出要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但现在各行业对于化石能源的需求,还处于一种饥渴状态。
而且从目前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看,这种需求还很难控制。虽然科技进步使能源效率得到了相应的提升,但能源需求总量仍然越来越大,至今还从未下降过。如果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交通运输模式不变,石油消费就很难控制。
笔者认为,根据石油消费和对外依存度的“天花板”约束提前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对内将起到调整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的杠杆效应,对外则能体现大国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化解一些潜在的矛盾冲突,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建议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以环保手段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通过产业升级、经济转型降低工业用油量需要,提高工业、农林牧渔用油的使用效率,以最小的投入满足最大的需求,未来产品应该向高质量、高科技产品升级。
第二,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和成品油的品质。有步骤地逐渐提高汽车燃油效率,加快淘汰落后车辆,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快督促石油生产企业提高成品油的品质。
第三,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载能力,发挥规模效应。从载客运输效率来看,在众多运输方式中,私家车是运输效率最低、能耗最高、最不经济的一种方式。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投入力度,向社会提供舒适、快捷的公共出行方式,降低对私家车的依赖。
第四,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市场化。目前,新能源汽车如天然气汽车、电动车的开发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对中国政府而言,应通过财政支持等方式引导合理价格机制的形成,引导更多资源流向该领域,促进多样化清洁能源汽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