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上午11时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将“牵引”天宫、神舟续写浪漫传说。飞控大厅大屏幕上,浩瀚天宇中“天宫一号”、“神舟九号”舒展着蓝色的翅膀,遥遥相望……此时的天宫已在太空徘徊了4000余圈。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行管理室刘俊泽主任告诉记者,“5月27日以来,我们对天宫一号进行了4次轨道控制,并进行了全面体检,建立了载人环境,做好了对接前的准备。”
大厅内,100多名科技人员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着。指挥台前,北京中心的童斌告诉记者:“与首次交会对接任务相比,控制过程大致相同,但有了航天员的参与,对控制的精度和安全性要求更高。”
“飞船转5公里保持!”洪亮的调度声在大厅响起,大屏幕上,神舟九号向天宫一号缓缓靠近。此时,返回舱内的航天员神情自若,严密监视着飞行器的状态,景海鹏向飞船发出了手动控制令,对飞船上的手动控制设备加电,设置交会对接状态。“这是自动对接的一项重要备份手段。出现异常情况时,可由航天员实施手动对接或撤离。”童斌介绍。右侧大屏幕显示着从天宫一号摄像头传回的画面。由于在阳照区进行,整个过程十分清晰,就像是透过一扇打开的窗户,看到神舟九号缓缓靠近。
“飞船对接准备完成。”
“飞船转140米接近。”
口令依次响起,时间分秒划过。倒计时由此开始。
大屏幕上,沐浴在共同的阳光下,两个飞行器的距离在一点点地拉近。
“飞船转30米保持!”
“飞船转最后靠拢”
操作台显示屏上,各种数据画面不停地刷新着,科技人员快速地敲击键盘,接收指令、比对数据……
“神舟九号报告,仪表显示对接环捕获,完毕!”航天员通过监视判断,向地面随时报告着对接情况。
神舟九号对接机构上的3把捕获锁与天宫一号对接机构上的3个卡板器咬合后,实现对接机构捕获,大屏幕上,天宫和神九发出的指令链,犹如一道道爱的信号,互相传递着。
“各号注意,天宫、飞船对接机构锁紧,自动交会对接正常完成。”
大厅响起热烈掌声。
#page#
少一次变轨找到天宫
本报讯 昨日11时47分,神舟九号飞船成功完成远距离导引控制,到达与天宫一号后下方52公里处的交会对接入口,转入自主控制,等待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对接。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神舟九号原本要实施5次变轨,结果只进行4次就成功进入距地面高度约343公里的近圆轨道,与天宫一号处在相同轨道面的交会对接点。远距离导引段变轨控制,是实施交会对接任务的关键步骤之一。
航天员表现令人惊喜 6日后手动二次对接
据新华社电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在太空的‘家’,这充分展现了中国航天的整体实力。”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总设计师钱卫平说。
18日17时07分,航天员景海鹏从神舟九号飞船成功进入在轨运行的天宫一号。航天界专家认为,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成功,不仅全面检验了中国航天的实力,而且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又一历史性跨越,中国人离建立太空家园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我给这次任务打95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王忠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任务完成得非常完美,超乎想象。但接下来我们还要进行手控交会对接,还有10多天的天空飞行,还没有到打满分的时候。”
王忠贵认为,无论是航天员乘组的表现,还是天宫一号的性能,都给人意料之外的惊喜。“景海鹏作为指令长,非常沉着、冷静,与刘旺、刘洋配合默契,动作协调,令人赞叹。”王忠贵说,“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太空中飞行了200多天时间,各项指标性能均超越预定状态。”
测控通信系统在保障交会对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了两个飞行器的精确对接,为航天员提供了可靠的通信保障。“我们事先准备的多套预案,都没有派上用场。”钱卫平说,“尽管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但现在还不是激动的时候。”
在组合体飞行6天之后,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将再次分开,在航天员的手动控制下完成第二次交会对接。
对接全过程都在阳照区
自动交会对接天宫 神九和神八有四处不同
对接全过程都在阳照区
据新华社电 航天员参与、阳光下对接……针对神九飞船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新特点,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主任麻永平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详细介绍了神九与天宫一号自动交会对接和神八对接的四个不同点和难度。
这是神九飞船与天宫一号自动交会对接的一项重要备份手段。在自动交会对接过程中,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可以由航天员实施手动对接或撤离。
对接在阳照区进行
神九飞船从400米停泊点到对接接触全过程均在阳照区内进行。这将进一步考验光学测量设备在强光照条件下的测量精度和抗光干扰能力。
航天员首进天宫
这次任务中,神九飞船将与天宫一号实现空间连通;航天员将首次进入在轨的天宫一号驻留,并开展空间科学应用与试验。
应急手段更完善
与首次无人交会对接任务相比,增加了50多种应急交会对接模式,进一步提高应急情况下成功实施自动对接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