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南方都市报东莞民间智库和鼎峰·卡布斯联合主办的“后危机下的东莞转型高峰论坛”上,国内知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指出,金融危机后,中国内伤在于产能过剩。
从去年8月开始至今,政府部门一直指出,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炭、焦炭、铁合金、电池、有色金属、建材、轻工、纺织等行业产能过剩。而且目前中国有2亿人口失业。“那么多产能过剩再加上大量失业人口,请问这是不是内伤?”
但是制造企业今年以来订单回暖的确是事实,两者是否矛盾?郎咸平认为,企业一下子没有订单,一下子订单多到做不完,这就是不正常的现象。“国家不是说建材行业产能过剩吗?陶瓷地砖不就是建材吗?为什么订单接不完呢?这就是不正常。”
郎咸平分析:“从2008年开始,政府就推出了一系列救市措施。这些措施的本质意义是什么?外界认为这叫拉动内需,我现在回答,拉动内需只是表面现象,本质意义是利用明天的产能过剩消化今天的产能过剩。”
他举例说明,以4万亿刺激下的基建项目高速公路为例。中西部建完高速公路以后基本没有车在上面跑啊。很多高速公路建完以后立刻产能过剩,因为没车跑。但是在建的时候需要钢铁、水泥,所以可以消化钢材市场2亿吨的产能过剩,也可以消化今天水泥市场超过10亿吨的产能过剩。
但建完以后怎么办,建完后高速公路产能过剩,由于不需要钢材、水泥,因此把这两个行业打回原形,它们还是产能过剩。“所谓的产能过剩和这两年推动的救市措施息息相关,因为他们基本上都是以明天的产能过剩消化今天的产能过剩,一旦建完以后,将成为一个产能过剩的大黑洞。企业接了这么多订单,你不觉得不正常吗?还想因此扩充规模,这更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