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CA800二维码微平台 大视野

  • 工控头条

    CA800二维码工控头条App

当前位置:自动化网>自动化新闻>产业分析>我国港口智能化发展对策

我国港口智能化发展对策

发布时间:2010-05-20 来源:中国自动化网 类型:产业分析 人浏览
关键字:

智能化

导  读:

   世界港口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港口功能定位为纯粹的“运输中心”,主要提供船舶停靠、海运货物的装卸、转运和仓储等;第二代港口功能定位为“运输中心 + 服务中心”,除了提供货物的装卸仓储等,还增加了工业和商业活动,使港口具有了货物的增值功能;第三代港口功能定位为“国际物流中心”,除了作为海运的必经通道在国际贸易中继续保持有形商品的强大集散功能并进一步提高有形商品的集散效率之外,还具有集有形商品、技术、资本、信息的集散于一体的物流功能。目前,世界主要港口中第二代港口仍是发展的主流,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和信息网络化,一些大型港口已经开始向第三代港口转型,正向国际化、规模化、系统化发展形成高度整合的“大物流”港,因此,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的“增值物流”、打造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化智能港”是当前港口物流发展的潮流。 
一、我国港口智能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智能港口系统是将互联网技术 (WEB) 、全球定位系统 (GPS) 、移动通信技术 (GMS) 、无线通讯技术 (WAP) 、地理信息系统 (GIS) 、元线射频识别技术 (RFID) 、实时监控系统 (AIS) 、自动化装卸设备、物流搬运机器人 (AGV) 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综合应用于整个港口物流作业、运输服务及港口管理等各个方面,建立一种在港口服务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优质的港口物流服务体系。 
  自 1994 年第一次智能交通系统世界大会提出智能交通系统 (ITS) 概念以来,港口作为社会交通大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智能港口系统研究得到了普遍关注并取得很大进展。 2004 年韩国政府开始在韩国港口实施“智能集装箱”项目,埃及新杜姆亚特港 2004 年底宣布已经建成地中海沿岸第一个智能港口。 
  我国智能港口系统研究目前才刚起步,但已经得到政府和港口企业的普遍重视,交通部在 2005 年制定出台的《公路水路交通科技发展战略》中已经将智能港口系统作为未来智能化数字交通管理技术主要研究方向,有关科研机构已经开始了智能港口系统研究天津、上海、深圳等国内主要港口也已开始进行智能港口系统规划。目前,国内主要港口已经实现了港口集装箱作业从空箱、装箱、卡车运输、堆场位置到报关、起吊、装船的全程实时监控和即时历史数据查询等,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 对“港口智能化”的认识不足 
  从“十五”规划开始我国的港口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各部门的信息化及信息流转配套处理方面都有长足进步,但很多港口认为这样就是“港口智能化”。而实际上,港口信息化仅仅是“港口智能化”的一部分,或者说是“港口智能化”的基础部分。更有甚者把港口中的 EDI 当成“港口智能化”,认为建成了 EDI 就实现了“港口智能化”。正因为有此种种误解,导致了我国“港口智能化”建设一直处于初级的信息采集和基本的应用阶段,难以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2. 在港口智能化建设方面还处于信息处理阶段 
  目前我国港口信息化实现了计算机管理、网络管理,通过计算机采集数据、录人数据、自动处理、生成有效信息、打印信息、网络传输信息等等,由过去人工数据处理方式转变为计算机处理,这是对信息处理方式和手段的一种很大的改进。然而,现有的大部分港口信息化仍处于信息处理阶段。比如,在采用 EDI 后,出口商在办理货物出口手续时的流程并没有得到多大改变,仅仅是做了无纸化处理,在很多部门中仍然是 EDI 传输与纸张作业并存,使大力技资建设的信息化系统仅仅成为传统纸张作业的补充而已。 
  港口智能化不仅仅是将手工数据处理方式转变为计算机处理,也不仅仅是对传统的经营、管理、生产等环节进行简单计算机模拟与再现,而是要在 ITS 、宽带通信、仿真技术等的帮助下实现港口业根本性的变革。 
3. 港口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智能化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 
  港口各相关部门运作一体化是实现智能化的关键。但是,由于港口中各业务机构分别属于多个部门管辖,处于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状态,各机构之间信息闭塞,无法实现相互之间信息资源共享。因此,需要成立专门的政府机构出面协调,统一组织、统一规划,才能真正实现“智能化港口”的信息共享和系统决策最优。 
4 港口物流设施及装备水平与智能化港口要求相距甚远 
  近年来,在北仑、烟台、天津、青岛、上海等港口新建的集装箱码头现代化程度较高,而我国大部分港口或港区的装备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 20 世纪 60~70 年代的水平,技术装备水平较低。此外,不少港口码头前方装卸与后方仓储、运输不协调,尤其是后方仓储能力偏小,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较落后,导致物流作业效率不高。例如,目前发展势头强劲的长江三角洲港口中有不少港口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后方堆场、仓储能力的限制。另外,我国目前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还较低。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既影响了连接多种运输方式的港口的运作效率,也影响了多式联运的规模和效率。 
二、我国港口智能化发展对策 
  针对当前我国港口智能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应从构建完善的智能化物流信息系统,引进或研发先进的智能化的技术装备等方面发展我国港口。此外,鉴于国际物流标准化发展趋势,应考虑港口智能化系统和技术的跨区域合作和通用性,真正提高物流效率。 
1. 构建港口智能化物流信息系统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何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物流综合效益,占领未来竞争的制高点,成了全球港航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港口智能化物流信息系统可以为港口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信息技术支持和管理决策方案,是港口智能化发展的关键。 
(1) 港口智能化物流信息系统构建目标 
  港口智能化物流信息系统构建的目标是实现港口物流服务和管理智能化,具体体现在:一是实现港口物流服务电子化、网络化、元纸化和自动化,降低港口物流服务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效率和港口经济效益;二是实现港口与船公司、铁路、公路、场站、货代、仓储等港口相关物流服务企业的无缝连接,通过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信息集成和共享,优化物流供应链管理,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三是提高港口管理和决策水平,如实现远程调度,信息自动化采集、存储和加工,优化港口物流流程和生产组织提高港口物流服务质量;四是实现港口与海关、海事、商检等口岸单位的信息一体化,提高“大通关”效率和口岸部门服务水平;五是搭建港口物流市场信息服务平台,拓展港口物流市场交易、金融、保险等配套服务功能;六是实现港口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为实施智能港口和智能交通系统规划提供支持。 
(2) 港口智能化物流信息系统服务功能结构 
  港口物流信息服务需求的主体是客户,按照实现“高效率、高安全性、高品质服务”的新一代智能港口运输模式的要求,智能港口系统必须最大限度地为客户提供港口物流信息服务。根据智能化港口物流信息系统目标、系统功能要素,智能化港口物流信息系统的服务功能可以归纳为 7 个子系统: (1) 港口客户服务系统。通过港口物流信息平台和互联网技术,实现与客户的联系和交流,提供港口基本信息资料、客户服务指南、港口业务流程介绍、业务手续申请办理等子系统功能。 (2) 港口生产管理系统。通过企业内部各业务系统信息化管理软件和内部网络,实现港口业务数据信息交换,进行生产调度、组织和指挥,并通过视频监控的 CCTV 技术和模拟技术对作业过程进行可视化动态监控。 (3) 港口营运管理系统。进行港口运营管理决策,包括市场管理、货运管理、配送管理、客户管理、安全管理、财务与结算管理、自动化办公系统等。 (4) 港口电子商务系统。通过互联网、电子物流交易市场等,以无纸贸易的形式完成与港口物流相关的商务活动及其他业务。 (5) 港口综合运输管理系统。解决水运与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方式之间进行多式联运和水运中转的业务管理和决策,实现物流数据共享。 (6) 港口资源管理系统。通过港口内部信息网和 CCTV 、 GIS 系统、电子地图等技术,建立港口企业资源管理基础数据图文库,实现资源智能管理。 (7) 港口口岸管理系统。通过统一的口岸物流信息平台,实现港口物流信息平台与口岸单位 EDI 系统的连接,实现信息共享和“大通关”服务一体化。 
2. 发展港口智能化的技术装备 
  港口技术装备的主要发展趋势是智能化与高效化,以适应日益提高的大宗散货进出口系统的生产率和集装箱装卸物流系统的效率。 
(1) 全球或全程信息跟踪技术 ( 空间信息技术 ) 
  全球或全程信息跟踪技术,即通常所说的 3S 技术,指: GIS( 地理信息系统 ) 、 RS( 遥感 ) 、 GPS( 全球定位系统 ) 。首先,通过全程信息跟踪技术,可以及时获得船舶的一些特定信息,如位置信息、预期到达时间。其次,可以监控船舶的安全运营,并使集装箱在正确的线路上运输,从而确保其按时交付。再次,可以使港口进行船舶的动态调度,从而提高船舶在港口通过的效率。同时,还可以对货物进出港口进行路径优化。最后,自动定位系统还可以根据实时网络数据对单个船舶的进出进行路径优化。 
  此外,还有许多问题也可以通过全程信息跟踪技术的应用来解决。如:实现货物整个眼踪过程的可见性,从而可以确定某个集装箱在整个运输过程的具体位置;通过和船队进行实时通信而制订高效合理的货物装卸计划;综合考虑客户需求、车辆在港区的位置、港区交通状态等诸多因素来优化车辆进出港口的线路;对一些高价货物或危险品等特种货物进行控制,通过自动定位系统实时跟踪,确保这些货物安全地到达目的地,避免出现差错和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或环境污染。 
(2) 智能识别技术 
  基于智能标签的自动识别技术,主要是研究以高频和超高频智能标签为核心的 RFID 射频识别标准、智能标签 RFID 射频通讯和读写器具标准、基于智能标签的集装箱自动识别技术,进而研究基于智能标签的单元物品自动识别技术,引导物流信息向全过程管理迈进。 
智能识别技术还可以用于货物检测,通过识别技术获取准确的装卸信息,可以大大提高装卸效率,例如,集装箱智能识别系统储存了大量信息,包含集装箱出发地、计划路线、现在位置、装箱人员信息、检查信息、集装箱移功信息、装箱货物信息等,它具有防篡改功能、记录任何进入者的时间和地点等功能。智能识别系统包含电子封条阅读器,它安装在装载、检查和卸载的各地点并发送所有关于集装箱状态信息,如始发地,现在位置,货物和安全性等信息到海关。随着智能货物标签和移动读取装置的广泛应用,可以通过设备终端来管理交通流,从而使港口的生产效率提高。 
  智能识别技术还可以通过控制港口进出通道确保港口生产的安全性,从而实现进出港口的自动化。现在的电子识别标签已经具有读写和发送信息的功能,人们可以很容易地确认公司、货物和司机是否可以合法地进出港口。 
(3) 运行工具重量检测技术 
  运行工具重量检测技术通过与其他智能运输技术的结合,可以获得某一特定船舶的实时信息,如重量、尺寸、速度等,也可以为港口提供追踪、调节的依据,从而有效配合港口设备的工作要求,提高设备工作效率。 
  运行工具重量检测技术可以实现船舶在港口内检查的自动化,在这里可以获得船舶的一些特定信息 ( 重量、长度、高度等 ) ,将这些数据与提单进行比较,从而加强港口管理。 
  运行工具重量检测技术还可以比较记录的货物与实际货物之间的差异,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出误报或丢失的货物,并可以对走私企图或问题货物提出预警。 
  运行工具重量检测技术可以自动检测出货物超载和船舶不平衡。一方面,检测船舶是否不平衡负载和超载。另一方面,通过测量货车和集装箱的重量识别是否超载,因为超载的集装箱很可能在装卸和搬运过程中导致港口设备的损坏。对于即将出港的车辆,也可以对其超载情况进行检查。否则,超载车辆一旦在内陆检查站被扣留,就将耽搁大量的时间,影响货物的按时到达。 
(4) 预先清关技术 
  对于港口来说,智能运输系统实施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减少货物不必要的停留时间,从而提高物流效率,并且使船舶进入港区作业时间缩短。预先清关技术就是通过办公系统电子化及信息数据的传输,使智能检查和货物调度系统集成化,实现货物及时通港。 
  在进行重量检测或进行路检时,特别是有拥堵的情况发生时,预先清关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合格车船的通过时间。这主要是由于预先清关技术可以预先处理违规问题。通过与其他安全系统的通讯联系,预先清关技术可以给终端操作人员提供驾驶员、车船及其运输公司的检查记录。根据这些信息,单证和设备的问题都可以被预先告知,从而减少对货物检查的时间。 
  预先清关技术可以提供跟踪服务。通过事先提供跟踪信息使港口为船舶到达做好准备。还可以提供信息资源共享,将通关检查的信息储存并将有价值的信息发送给整个运输系统的其他港口。 
3. 加强跨机构、跨区域合作以及技术通用性 
  智能运输系统技术已发展得十分成熟,在发达国家的高速公路和城市公路系统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港口作为物流系统的中心,其智能运输系统的应用将更加复杂。其技术实施的关键在于研究各种港口设备的独特之处,设计在物流系统中最适合各方要求的系统和方法。以下两方面主要因素需要考虑。 
(1) 加强不同机构和区域的合作 
  智能运输技术支持无纸化贸易,因而其实施中要求各个机构间加强合作。另外,商船在不同国家的操作会因地理和规则制度的不同而不同。因而需要形成一套协调各方的协议以方便船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运作。 
(2) 实现技术的通用性 
  为了使物流系统的每个机构可以共享所有的数据,必须优先考虑智能运输系统技术在不同节点的通用性,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费用。因此,所形成的协调协议必须满足技术和制度两方面的要求。 
三、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断增长的贸易和航运运量给港口运作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港口生产必须以更高效、更可靠、更低费用的方式运作,并要满足不断增强的安全需要。港口必须采用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手段以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智能运输系统技术已经被应用在北美和西欧的一些港口,并取得了相当的收益。近年来,我国沿海港口发展迅猛。但是我们要想在国际航运和物流市场立足,必须适时发展智能化港口以适应国际物流发展趋势。














































本文地址:http://www.ca800.com/news/d_1nrusj6oapd39.html

拷贝地址

上一篇:郎咸平:用明天的产能过剩消化今天的过剩

下一篇:我国电工仪器仪表有望进军东南亚市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自动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相关新闻
智能化

更多精彩信息看点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