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兼并重组、结构调整,这对钢铁业来说,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这几个问题,将在2010年再次被强调、被执行、被推进。
目前,中国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正受工信部委托,向国内各大钢企征集钢铁业“十二五”规划意见。中国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告诉本报记者,以上几个方面,依然是各大钢企再三提及的话题。此外,作为环境污染大户,钢铁业环保也将上升到一个重要位置。
由此引发的难题是——目前的产能过剩到底是不是非正常过剩?兼并重组如何“去政府化”?结构调整的方向在哪里?甚至,面对一筹莫展的铁矿石谈判,李新创提出了“集中对外”的观点,这一观点,也代表了一部分钢铁业内人士的态度,但其可操作性受到质疑。
2010年,中国钢铁业的出路,依然集中在上述几大问题上。
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态
《21世纪》:目前,普遍认为产能过剩是钢铁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去年和今年出台的一系列产业政策,也几乎都提及了这个问题,但产能过剩在钢铁业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你认为目前的产能过剩,与以前有什么不同?
李新创:从2000年我们才1亿吨产能时候,全国就在喊过剩,喊了快10年了,产能越喊越高,我国钢铁产能目前已超过7亿吨,我们不应该去好好反思一下吗?中国钢铁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常态,不必大惊小怪,但同时对此也须科学地去看待。关于产能过剩,很多观点都是人云亦云,很多政策也缺乏可操作性。
产能是面向未来的,要动态地去看,现在有些媒体采用简单的算法,钢铁产能7亿多吨,实际需求不足5亿吨,过剩2亿多吨,以这样的简单加减法去看待钢铁产能过剩十分不科学。
目前,我们很难准确地说清将来我国到底需要多少钢材,而且,也没有谁能确切知道今年或明年我国需求是多少钢材。市场是拉动钢铁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即使是现有的我国钢铁产能中,还存在大量应该淘汰的、不符合环保要求的落后产能,而且也存在一些受布局不合理影响今后发展的钢铁产能。这些都为今后钢铁合理发展提供一定的市场空间。
我预计,2010年中国钢铁需求和产能还会增加。因为,我国2010年的钢材市场需求很大,国家的投资拉动将会带动钢材需求,去年和今年开工的一些项目,今后几年还将继续投入。而且,每增加1万亿元投资规模就能带来2500万吨钢材的消耗。根据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要求,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对钢铁的刚性需求,还会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市场空间。
《21世纪》:去年6月份,中央领导多次到大型钢企考察,并指出钢铁业必须进行结构调整,钢铁业的结构,在今后将如何调整?
李新创:钢铁业结构调整是目前中国钢铁工业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
首先是落后产能比较多,主要是环保、能耗方面不达标,小企业问题突出,大企业也存在这个问题。第二,产品结构失衡。过去十多年以来,大多数企业过多地发展板材,造成板材的阶段性过剩。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路程来看,发展板材是没有错的,但是如果超过市场的需求,就会造成像目前大中型钢铁板带企业的困难状况。
促进钢铁产品结构调整要做到三点:第一,要加快发展绿色钢铁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第二,结构调整要真正打破地域间的壁垒,实现跨地区的联合重组,提高集中度;第三,努力开拓板带的应用领域。通过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解决我国钢铁工业目前的低端无序发展、高度不足的产品结构。
联合重组困难在于体制
《21世纪》:你刚刚讲到联合重组,这也是钢铁业今后的一大重点工作,对此你有什么建议?
李新创:提高集中度、加快联合重组,确实是目前钢铁摆脱困境的重要途径,因为,我国钢铁行业目前所有的困境都与我们这个行业的散、乱有关系。
虽然政府从政策上鼓励联合重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很大困难,主要还是由于利益冲突的缘故。大多数钢铁企业是国有企业,出资人是政府,一方面政府在鼓励,另一方面政府又难以行动。因此,我个人觉得联合重组的阻力还是在政府方面。其根本还是在于利益——税收、权力、企业的社会问题等,是体制问题。如果体制和机制不改,不会有突破。
争取集中对外谈判
《21世纪》:2010年度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正在进行,中方的压力很大,糟糕的结果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关于谈判,你有何建议?
李新创:在前不久工信部委托冶金工业规划院举办的钢铁规划会议上,就有代表提出组建一个国家矿业公司。这个思路也可以积极探索,力争能有所突破。
我们在给政府的建议中提到钢铁产业要进一步集中,争取集中到5-10家钢铁企业进行对外谈判。这样可以统一意志,代表整个产业对外谈判,增大话语权。第二,拥有资质的企业要充分关照没有资质的企业,要严格实行代理制,不能以倒矿为目的。
当然,我们作为产业研究部门只是提出建议,至于如何进行对外谈判,还要由钢铁企业和钢协进一步把握。但我们认为整顿目前的市场秩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21世纪》:提到铁矿石市场秩序这个问题,有一部分人认为根源在于铁矿石进口资质的存在,导致市场不公平,也就是所谓的“双轨制”,你的意见是什么?
李新创:针对中国的国情,如果完全放开铁矿石贸易,会对行业造成很大的损失。目前从事铁矿石进口的企业达到150多家,但真正拥有铁矿石进口资质的企业只有112家,没有资质的企业也在进行铁矿石贸易。开放后,市场会更乱。关键是要做好代理制。当然要努力关注所有钢铁企业的利益,才能真正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21世纪》:请你总结一下,中国钢铁产业发展的大方向,应该如何走下去?
李新创:对钢铁工业来讲,现在,数量不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问题,除少数高端钢铁品种外,我国钢铁品种结构也基本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但原料、环境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两大软肋。这两大问题不解决的话,我国钢铁行业就难以健康发展。
今后,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必须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必要的宏观调控和持续发展的理念,促进中国钢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钢铁行业应加快海外资源战略建设,确保稳定原料基地;坚决制止不顾建设条件和市场需求而盲目扩大生产规模的倾向;调整产品结构并加大钢铁产品深加工,更好地满足用户要求;加快沿海钢铁建设,使钢铁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加快发展钢铁循环经济,实现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