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CA800二维码微平台 大视野

  • 工控头条

    CA800二维码工控头条App

当前位置:自动化网>自动化新闻>产业分析>这座县城为何能集聚487家德企、60家德国“隐形冠军”?

这座县城为何能集聚487家德企、60家德国“隐形冠军”?

发布时间:2023-07-17 来源:中自网 类型:产业分析 人浏览
关键字:

导  读:

德国当地时间6月20日,作为国内四座受邀城市之一、且唯一的县级市——江苏太仓参加了第十一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受到海内外关注。  太仓,江苏苏州下辖的县级市,被称为“德企之乡”。中国前驻德国大使史明德曾评价:“太仓在德国的知名度,比在中国高。”不少...,系统,论坛,交流,工业,新能源汽车,100

  德国当地时间6月20日,作为国内四座受邀城市之一、且唯一的县级市——江苏太仓参加了第十一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受到海内外关注。

  太仓,江苏苏州下辖的县级市,被称为“德企之乡”。中国前驻德国大使史明德曾评价:“太仓在德国的知名度,比在中国高。”不少德企的第一印象也是,“先知道太仓,再了解苏州,最后才听说它们都是江苏的一部分。”

  目前,太仓常住人口仅有80多万,却已集聚了487家德企,其中包含了60家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制造业德企数量占全国近10%,形成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航空航天、工业母机等三大产业创新集群。

  这座江南小城究竟有何魅力吸引如此多的德企集聚于此?

  德企与太仓结缘30年

  德企与太仓的结缘,始于1993年。彼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有太多的从0到1,在招引外资这个维度里,这个“1”可以是日企,可以是港资,可以是美企。而对太仓来说,则意味着第一家德企落户于此。

  1984年10月,上汽大众合营合同签署。中德两国经济合作的里程碑事件掀起的蝴蝶效应,为太仓送来万里之外的贵客。

  作为大众汽车的供应商,位于德国巴登符滕堡州的弹簧生产企业克恩-里伯斯前往中国寻找新的机遇。1993年,克恩-里伯斯前总裁斯坦姆博士来到中国选址设厂。在考察了十几个城市后,斯坦姆博士觉得太仓浏河塘两岸的杉树很像家乡的黑森林,有“家的感觉”,心生欢喜,于是决定留下,由此成为第一家落地太仓的德国企业。

  在斯坦姆博士的积极推介下,太仓逐渐被德企知晓,克恩-里伯斯的合作伙伴、供应商以及斯坦姆博士朋友的公司纷至沓来。

  “可以说,克恩-里伯斯的落户,是奠定太仓‘德企之乡’重要基础。”太仓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招商局副局长段月强表示,到2000年左右,太仓仅有十余家德国企业,多是斯坦姆博士推荐而来。

  然而,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太仓引进德企的速度也随之加快。据悉,截至2007年,太仓集聚的德企已达100家,从1家到100家,历时14年;2013年太仓迎来第200家德企,第二个100家历时6年;到2018年德企达到300家,时间再次缩短至5年;2021年10月,太仓第400家德企诞生,从300家到400家仅用时3年。

  截至目前,487家德企先后在太仓落户,总投资超60亿美元,年工业总产值超600亿元。德国前十大机床企业有6家落户太仓,德国前20强家族企业有8家投资太仓,落户太仓的“隐形冠军”德企达60家。太仓已成为中国德企投资最密集、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德企亩均产值达1400万元。

  “德企之乡”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一座江南小城,为何会受到德企的青睐?“德企之乡”又是如何形成的?

  在已卸任克恩-里伯斯总裁,转任太仓欧商会主席的张臻伟看来,太仓“德企之乡”并非政府规划,而是市场化运作而来,“它的形成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偶然性是指首家德企落户。张臻伟分析,在德国,很多企业都在小镇上,德企认为制造业并不适合布局在大城市,安静的小城小镇更为合适,但同时各方面设施也要便捷,而太仓恰好符合这一条件。

  太仓是距离上海最近的沿江沿沪城市,太仓主城至上海市中心只有50公里,乘坐沪苏通铁路至上海虹桥枢纽仅需约26分钟。同时,太仓港是长江第一大港,2022年,太仓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800万标箱、货物吞吐量突破2.6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连续5年位居江苏第一。

  “德企落户太仓之初,上海只有虹桥机场,进出也很方便,再加上太仓有自己的港口,货物进出同样便捷。”张臻伟说。

  除地理位置等优势外,太仓市人民政府对德企的态度也被认为是“德企之乡”形成的重要因素。

  据段月强透露,那时,与大部分德企的前期谈判都很艰难,往往持续几个月,但一旦建立了互信,双方都会基于契约精神兑现承诺,“首家德企落户时,太仓对外招商只有中文合同,斯坦姆博士团队仍爽快地签约了,在随后的买地扩大生产环节,也几乎没有律师介入,双方形成的契约精神实在难得。”

  段月强表示,“太仓市政府一直强调向服务型政府职能转变,对企业要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如果说首家德企落户是偶然,那么逐步形成数百家德企集聚则是必然。“太仓‘德企之乡’品牌打响后,不断形成良性循环。”段月强表示,“德国企业很注重长期战略,在中国市场获得盈利后,再继续投资到当地。”

  小镇的优势、政府的支持之外,在通快中国区总裁杨刚看来,德企之间以及政府与德企之间的顺畅沟通,也是太仓独特的优势。

  张臻伟1995年初到太仓时,只有三四家德企在太仓,企业每月自发聚在一起,是最早圆桌会议雏形,但联系相对比较松散。随着太仓德企逐步增多,德企有了共同的问题、共同的诉求,为更加方便地沟通,太仓欧商投资企业协会(TRT)于2006年成立,成为德企之间以及德企与政府的沟通交流平台。

  去年,苏州出台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再投资政策,符合苏州产业发展方向的单个项目最高可获得1000万元资金奖励。“该政策最初想法即是在太仓欧商会组织的德企与政府座谈会上的思想碰撞,最终促使政策出台。”张臻伟表示,政府鼓励德企把利润转为投资,实现了三赢,对德企太仓公司而言,获得了总部的投资;对德企总部来说,省了税;对地方政府来说,实现了招商引资。

  跳出经验思维的“自我更新”

  如果说,“从0到1”的突破,是太仓在中德合作的大势下,顺势而为、借势发力,实现自身发展。那么,从1到100再到487的延展,则是太仓以深厚的“内功”,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对德合作“太仓模式”,以“领跑者”的姿态为中德合作的具体实践“探路”。

  如何保持“领跑优势”?30年的成功经验是否会形成路径依赖,导致难以摆脱的惯性束缚?

  面对这个必须回答的全新命题,太仓思路在转变。

  在发展动能转换、产业迭代升级的过程中,太仓大力培育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产业创新集群,对德合作30年形成的制造产业基础成为“资源宝库”。

  一家家龙头德企在太仓的主动引导和市场环境的风口,自觉“跟风”,融入太仓本土创新链、产业链。

  德国工业4.0联盟成员单位通快集团,在太仓布局代表公司科研前沿的高端科技核心部件;主攻汽车线束的欧托凯勃,以太仓公司为重点开拓新能源汽车市场;江苏最大的德企舍弗勒向航空航天产业“蓝海”进军……

  从最初的招引,到发展中的推动,到规划上的引导,太仓的全局思维和系统谋划,不仅让德企实现自身发展,也让对德合作从企业合作升级成产业合作,实现城市产业发展与企业自身发展的同向而行、同频共振。

  合作的模式在升级。

  从企业合作向外延展,太仓把对德合作从单一的经济领域扩展到教育、文化、科技、环保、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等诸多方面,构筑无法复制的竞争优势,打造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对德双向合作和融合发展格局。

  德国“太仓日”、太仓啤酒节等品牌活动影响力越来越大,德国风情街、中德友好幼儿园、德国酒店等生活服务场景越来越丰富。他乡似故乡,越来越多的德国人生活、工作在太仓。“最具幸福感城市”的金字招牌,成了太仓深化对德合作独一无二的比较优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自动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猜您喜欢

更多精彩信息看点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