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四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在武汉盛大举办,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同志受邀在大会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分享了对新能源汽车形势的看法。
以下是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跟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对新能源汽车形势的看法。最近两年来新能源汽车非常热,下一步到底会怎么发展,大家肯定很关心。
下午的讨论议题叫“分水岭”,但“是不是分水岭”我绝对不敢下结论,只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这里有两个对新能源汽车的判断:第一,新能源汽车爆发是超强竞争力的新能源产品引发的。第二,超强竞争力的新能源产品仍是以激励政策为依托的,尚未形成完全靠市场力量来驱动其快速发展的格局。
为什么有这个判断?我们从一些数据图表来做一下分析。从年度数据看,新能源汽车从2021年开始爆发式增长。从2018年到2020年年销量大概都是125万辆,在2021年达到326.6万辆,一年增长了200万辆。今年前五个月同比增长了109%,达到182万辆。
从月度数据看,则是从2020年7月份开始,新能源汽车市场就转到了一个正增长的情况。从2019年7月到2020年6月是整整一年的负增长,但是从2020年7月份开始逐步加速。
从渗透率的数据看,今年前五个月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是22%。在2018到2020这三年,每年大概提高零点几个百分点,2021年涨了将近10个百分点,从6%提高到15.7%,今年前五个月又涨了6.4个百分点,涨得非常快。
从月度情况看,3-5月这三个月渗透率都在25%以上,4月份最高,达到31.6%。
这张图是今年1-5月份不同类型城市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特别想跟大家分享。这张图的数据说明什么?现在渗透率的变化不仅仅表现在限购城市,注意看下面标红色的数据。限购城市渗透率达到了32.9%,非限购城市达到了20.3%,而非限购的城市又分限行和不限行,其中既不限购也不限行的城市渗透率今年达到了19.4%,这个数据非常高。这说明非限购城市完全属于自愿购买,牌照也没有限行,这个比例已经接近1/5,五个人买车,就有一个人买新能源。这个比例说明在非限购城市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已经起步了,这是一个最大的变化。
在非限购也非限行的10个城市中,佛山今年前五个月渗透率达到了33%,无锡30.6%、南京27%、合肥26%等等,已经非常高了。
新能源汽车销量为何爆发?
我们关键是要分析一下原因,新能源汽车为什么能够爆发?国家信息中心每年大概做十几万个样本消费者的调研,几百场焦点小组,几百个深访,到家里去访问,还有跟车访问交流。调研发现,买新能源汽车的人有两个最主要的诉求:第一就是省钱,省钱是硬道理。第二,高端的车还要智能,就是科技时尚、智能化。不管买低价位车还是高价位车的人,省钱都是第一位的,如果不能省钱,大家就不出手。高价位的车还有科技时尚,光省钱还不行;但是不省钱,高端车也不行。
省钱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是用车省钱,如果在家里充电,大概是1毛钱一公里,油车按目前油价一公里大概7到8毛钱。如果在外面充电,大概一公里3毛钱左右,也能省很多钱。第二个是维修省钱。第三个是买车省钱。其实我们说用车省钱跟保养省钱,这在2019年之前也是这样。但是为什么到2020年7月份才开始爆发?是因为在价格上有超强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引发了市场突变。我们看几个数据。
特斯拉Model 3是最早在中国单车销量过万的车型,2019年12月份国产之前它的车价是比较高的,比奔驰、宝马同级别车贵20%,进口车卖35万-36万元,这是可比价格,油车含了车购税,电车只有车价。在那个时候,它一个月的销量大概是一两千辆。2019年12月国产之后价格就降到了与同级车一样的水平,特斯拉的价格比奔驰、宝马同级别车大概贵了10%,但是油车加上车购税后,可比价格一样了,大概一个月平均卖5000辆左右。
第一阶段降价降到27万元,比同级别的奔驰、宝马可比价格便宜了10%,月销量就到了1.3万-1.4万辆。第二阶段降价降到24万-25万元,比同级别车可比价格便宜20%,销量就到了2万多辆。所以说价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省钱最关键,不光是用着省钱,维修省钱,必须买车省钱。
Model Y这款车也是一样。刚开始时销量一万多辆。降价之后,磷酸铁锂Model Y这个车型28万元,比同级别的奔驰、宝马SUV可比价格大概便宜15万元,月销量一下就到了两万多、三万多辆。
还有一个车型就是五菱宏光MINI EV,价格是两万多、三万块钱。在之前汽车同级别电车是比较贵的,五六万块钱,油车也有这样价位的车型,它就卖不动。结果出了这款三万元的车之后,五菱宏光MINI EV月销量一下就跨入万辆以上的水平,并不断冲高,到三万多、四万辆。这是重新启动了原来没有的一个市场。
此外,最近两款比较热的车型,一个是比亚迪的秦Plus DM-i,这款车一个月销量非常火,一万多辆车。在它之前PHEV价格都比较贵,它出来之后,价格跟现在市场上最热销的合资的几款车型(速腾、思域等)价格基本上拉平,它就能卖比较好的销量。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基本的概念,要想卖得好,就得跟同级别的合资的丰田、本田、大众能卖到一样的价格,再加上使用费用便宜,这个市场基本上就有竞争力了。
另一个是今年刚出的比亚迪宋Plus DM-i,价格基本上跟本田、丰田等公司的同级别SUV价格大体上已经相当,大概在17万元左右。
所以为什么爆发?最核心的原因是相对于燃油车有超强竞争力的产品出现了。这个超强竞争力最关键就体现在价格,你能不能做到这样的价格,谁能做到,谁就能够卖得比较好。基本上电车都是跟油车抢客户,要是做A级轿车,就应该瞄准卡罗拉、速腾这些一流车型,价位应该差不多。要是做B级车就是瞄准凯美瑞这些一流车型。
电动汽车的发展确实对自主品牌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20年下半年开始爆发式增长,但当年自主品牌渗透率比例是33.3%,2021年自主品牌整体渗透率到了39.3%,到今年前五个月占了43.6%,大幅度提升。
这个提升从哪儿来的?主要是从新能源来的,在新能源为100%的情况下,自主品牌今年前五个月占了85.6%。其实在燃油车里面,自主品牌的份额是稳定的,大概在31%左右。实际上我们竞争力的提升、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主要是电动车。所以电动车的发展对自主品牌的竞争力提升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是对为什么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提了一下看法。
降低成本是关键
第二个方面跟大家分享的是,超强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仍是以激励政策为依托的、尚未形成完全依靠市场力量来驱动NEV快速发展的格局。超强竞争力产品离不开政策,政策起了很大作用,如果没有政策,会很不一样的。我们看一下去年和今年大概前十名NEV产品的销量,去年是五菱宏光MINIEV、特斯拉Y、特斯拉3、比亚迪秦Plus DM-i、理想ONE、汉EV等。今年前十名车型,比亚迪宋Plus DM-i、秦Plus DM-i、汉EV、海豚等比亚迪产品都排进去了,还有理想ONE。
我们对新能源车现在相对于油车享受到的优惠做了个大致测算。一个是补贴,补贴今年到期了,现在享受到补贴一万多块钱,PHEV享受的少一些。第二个是购置税。第三个是消费税,如果是油车,根据发动机排量应该交消费税,但是电动车没有发动机,所以不交消费税。补贴+购置税+消费税,这就是新能源车享受到的跟同级别油车相比的优惠。比如特斯拉Model 3相对油车享受的优惠大概是5.1万元,比亚迪的汉也大体是5.1万多,小鹏P7大体是5.3万多。比亚迪宋Plus DM-i、秦Plus DM-i平均优惠大概是2万元左右。
如果把特斯拉Model 3享受的5.1万元加上去的话,它现在是在哪个价位上呢?现在是28万元,如果加上5.1万元,就变成33万元左右。33万元就比同级别的奔驰C和宝马3又要贵10%多了。现在的认可度比以前提高了,但是如果没有优惠,销量我觉得还是非常堪忧。比亚迪秦Plus DM-i和宋Plus DM-i这两款车如果加2万元上去,它就比同级别的合资油车要贵差不多2万元,这个销量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说政策在背后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消费税肯定继续享受优惠,购置税和补贴这两个如果按现在的计划取消的话,新能源车的价格就要提高。如果厂家能承受一个车降这么多钱,那市场是没有问题的,就看厂家能不能降。
还有一个是电池,电池的成本由于这两年快速发展,稀有的材料碳酸锂、氢氧化锂价格从年初到现在已经翻了一倍了,导致电池的价格往上涨,然后电动车的价格也就跟着在涨。但是为什么没能够影响到市场呢?我们最近做了研究,发现是今年油价涨得太快了,95号汽油已经涨到9块多将近10块钱。油价的上涨还是能够显示出威力,也是一个因素。下一步这些政策如果没有,再考虑到电池成本的提高,这对电动车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我们研究了几个企业的财务报表,几乎没有一个企业能够承受得住国家优惠部分由企业自己承担,从而保持目前售价不变。国家希望新能源能够继续快速发展,以此提升自主品牌竞争力,同时对减碳也有很积极的作用。但到底政策如何变,在座的各位决定不了。
对于在我们在座的各位来讲,我觉得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尽快地想办法把成本能够降下来。怎么能够降低成本,这是非常关键的。有几个企业的做法供参考。特斯拉是通过设计降成本,超级工厂降成本,包括它的芯片、软件这些东西自己来做,几个角度一块来达到降成本的目的。比亚迪是通过技术的创新,刀片电池用了磷酸铁锂,成本大幅下降,但能量密度因为技术提升并没有降低,而且安全很多。
一方面我们要做科技时尚等东西,另外,成本的竞争是我们下一步在做的,因为跟产业链有关系,它不仅是整车,零部件也是一样,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事情。我很难给“是不是分水岭”下一个结论,但是我觉得整体上来讲,它是因为有竞争力的产品出现,这个有竞争力的产品跟激励政策有关系,政策我们在座的决定不了。但我们能做的就是怎么能够降低成本,谁能够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达到消费者的需求,谁就是未来的胜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