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拓斯达发布了2018年度年报。报告显示,2018年,拓斯达实现营业收入11.9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6.73%;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72亿元,比上年度增长了24.49%;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15亿元,比上年度增加1482.94%;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17.08亿元,比上年度增长46.6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合计9.11亿元,比上年度增长19.08%。
据了解,拓斯达是一家为下游制造业客户提供工业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主要产品及服务包括工业
机器人及自动化应用系统、注塑机配套设备及自动供料系统、智能能源及环境管理系统,产品应用于3C、
汽车零部件制造、
新能源等行业。
报告指出,拓斯达营业收入的大幅增长,主要驱动因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宏观经济助推,另一方面是拓斯达自身的竞争优势。
宏观经济助推,提供良好生长土壤
在宏观经济方面,我国正致力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造业正在由劳动密集型、粗放型向技术密集型、集约型转变,劳动成本上升和“用工荒”成为很多制造业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在此背景下,下游制造企业对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的需求日趋加强。
另一方面,“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要加快发展新型制造业,搭建智慧工厂,使企业生产过程由自动化向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而智慧工厂搭建的第一步是要实现工厂自动化的不断升级。这为拓斯达的业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土壤。
市场方面,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3C产品制造国,全球大约70%以上的电子产品由中国进行制造业装配。但随着近些年3C制造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以及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企业面临降本压力,成本端驱动行业行业自动化需求升级。这意味着,我国工业自动化将会有较好发展前景。
抓住“机器换人”机遇,发挥核心竞争力
工业机器人作为工业自动化的通用设备,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潮下,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领域集中于汽车制造,其他传统制造业,如金属加工、玻璃陶瓷、包装物流、食品加工等领域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也快速增长。
拓斯达抓住了这一机遇,在过去几年中持续加大了在研发上的投入。报告显示,2016、2017年及2018年拓斯达在研发上的投入分别为2,019.08万元、4,345.90万元、6,795.81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4.66%、5.69%、5.67%,研发金额呈逐年增长。
报告指出,由于研发投入的加大,拓斯达在核心技术的掌握上效果显著。主要表现在:
拓斯达通过自主研发掌握了工业机器人的控制技术,可以针对不同行业的不同加工工艺和使用环境,对工业机器人进行个性化定制,设计并实现工业机器人的差异化控制功能。另一方面,基于自主的控制技术,公司机器人产品可留有丰富的外围接口,打破了供应商的标准化产品与下游客户个性化需求不匹配的局面。
除了控制技术外,拓斯达还掌握了机器人视觉算法技术,视觉算法是指通过数学模型帮助计算机理解图像,根据需求提取图像中的有用信息,告知计算机当前相关数据,计算机发出相应的命令,机构执行确定的动作。主要应用于工业监控、质量检测控制、机器人视觉系统等不适合人工作业、对视觉要求比较高或大批量流水线作业的行业当中。
值得一提的是,拓斯达在年报中所披露的2019年经营计划中表示,2019年仍然坚持“研发为王”,要加大对基础技术研究和新产品研发的投入,增强公司的研发实力,继续推动实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智能制造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