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数字化是未来工业的核心价值,而工业互联网则是数字化转型的实现形式和必经之路。
2018年,围绕工业互联网,巨头动作连连。万亿元规模的巨大市场蛋糕正在吸引更多玩家入局。数据显示,国内目前有269个工业互联网平台类产品,已超其他国家数量的总和;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成员已由之前的400家增至942家。这个2012年就被提出的概念,终于在2018年迎来了火热的一年。
工厂企业正试图通过自动化和
机器人,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帮助生产线获得高灵活和高效率。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预测,到2030年,数字化技术将在中国转变并创造10%~45%的行业收入。
数字化工业,似乎正在出现令人期待的局面。但这几年的实践中,工业互联网的落地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GE等工业巨头出于盈利考虑甚至开始剥离、出售工业互联网相关业务,国内仍有大量企业的上云意愿也不高。工业互联网在迈向数字化的阶段,出现了瓶颈。
政府助推技术助力
目前来看,政府推动是工业互联网2018年火热的直接原因。
政策方面,从2017年底,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到2018年2月,工信部成立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工信部长苗圩担任组长,后续又推出一系列政策,启动实施工业互联网的三年(2018~2012)行动计划。
资金补贴方面,多个省市出台了相关政策,真金白银地砸了下去。补贴和优惠项目包括公有云资源购买、应用服务费、设备接入费、网络改造费、网络使用费等。
另外,各地政府还各自采取相关行动,制订“企业上云”计划,建设产业示范基地、区域工业云平台等。
另一方面,云技术的不断成熟,正快速催熟巨大的工业新技术漩涡,而这个漩涡正在逼近工业自动化领域,将使供应商长期保有的业务模型变得陈旧,而不得不被抛弃。把握各应用场景中新旧技术的转换十分重要,这种转换正在塑造自动化新的格局。
近年来,不管是互联网企业跨界,还是传统的工业企业转型,各公司对于“云+”的前景都有自己的考量与布局。在传统工业领域,对工业云高地的抢占意味着传统工业模式正面临着颠覆,同时也打开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随着西门子、通用电气(GE)、施耐德以及霍尼韦尔等众多企业纷纷着眼抢占工业数据,搭建工业云平台,上述场景的到来也指日可待。目前来看,新样式的工业技术渴求新的技术平台,而市场空间也就此间孕育。工业云技术所带来的颠覆将会由新的软件技术所统领,而非硬件技术所驱动,特别是云计算技术主导的分布式软件。
遍地开花
巨大的市场空间正在呈现,一场关于云端版图的“暗战”也正在工业领域拉开帷幕。GE、西门子、ABB等全球工业巨头们都在抓紧布局工业云平台。
世界上第一个工业云平台Predix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在2015年正式对外开放,第二个平台MindSphere是德国西门子公司基于工业4.0理念建立,在2016年4月开放。ABB的Ability更是开始下沉到行业终端。此外,亚马逊打造的AWS IoT物联网云平台,顶级机器人制造商之一KUKA和Infosys联手开发的针对企业工业4.0解决方案的软件平台,也是不能忽视的主要工业云平台。
表面上看,全球工业巨头都对工业云平台趋之若鹜,热闹背后,是都想在工业物联网领域下出一盘大棋的野心。与之相关的布局,甚至要回溯至数年前。大型工业集团的电气化和自动化实力自然无需赘言,但在企业内部,软硬件的边界也在变得越来越模煳,通过收购工业软件公司、融合进原有业务,完整的数字化版图逐渐形成。
GE预计到2020年,工业互联网市场全球规模将达到2250亿美元,其中1250亿美元来自软件,1000亿美元来自软件平台与操作系统,远高于消费互联网9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这意味着工业互联网的价值会很快超过消费互联网,为工业企业在效率及创新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而从过往GE的经验显示,在
电力、再生能源、航空、油气、食品饮料、化工和矿业领域,工业互联网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然而美国当地时间2018年12月13日,GE宣布,该公司已达成出售部分通用数字(GE Digital)业务的协议,且剩余业务将被组成为一家独立公司。此举标志着GE终于开始渐渐褪去伊梅尔特对于公司数字化改造的雄心,对软件业务的抱负不再像过去那么远大。
GE在声明中表示,私募公司银湖已同意收购通用数字部门旗下的ServiceMax的多数股权,但未披露交易条款。两年前,在软件市场雄心勃勃的GE曾经斥资9.15亿美元收购了ServiceMax。ServiceMax开发的软件有助于企业库存管理和调配服务技术人员。在交易完成后,GE仍将持有ServiceMax 10%的股权。GE还表示,该公司将组建一家专注于工业物联网软件的新公司。这家新公司将完全归属GE,但会以独立业务进行运营。通用数字首席执行官比尔·鲁尔(Bill Ruh)表示,作为此次业务调整的一部分,他将会离开公司。
GE工业互联网业务,其概念和平台推出有5年了,但主要还是公司内部的基于互联网的设备远程维护。如今看来,缺乏应用生态的GE数字业务是其一大败笔,这也是直接导致其销售不佳的重要原因。有GE内部的大区销售经理透露,公司过于追求互联网的做法,使得Predix销售业绩充满了巨大的考核压力,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使命。
上海赛摩电气有限公司总裁邵鹏表示,包括一些知名企业在内,国内离散制造企业的智能制造成熟度距离国外优秀企业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从另外的维度看,也是如此。离散制造业智能产线的核心,不是我们所看到的各种制造设备,而是将硬件设备集成起来并发挥出最佳生产效用的软件和算法。
以化工行业为例,相较于欧洲化工业的数字化程度,中国化工企业的数字化成熟度不高,目前大多数中国化工企业还处于早期的数字化应用阶段。对它们来说,数字化改造意味着停车,在环保压力凸显以及市场行情周期波动的情况下,抓紧时间进行生产才是企业最关心的。
盈利模式不明朗
在新格局正在塑造的时候,找寻到未来驱动工业自动化市场的最佳应用场景是数据分析落地的重要抓手,这对于正在加速制造业升级的中国显然会产生巨大的需求。
然而一个行业的勃兴,除了国家的大力推动,市场需求才是工业互联网长远持续发展的最终驱动力。
工业互联网如火如荼,但熟悉工业现场的业内人士却都很冷静。
邵鹏认为,工业场景与商业场景存在巨大差异,工业现场对智能产线的首要要求是稳定可靠。IT只是实现智能化的工具,Know-How仍然是在工业本身,每个垂直的工业行业都有它们的应用Know-How,这些都是工业界人士积累了数十年的宝贵经验。工业互联网真正的连接,是基于“运营管理”水平的规划和设计,是以先解决局部问题的应用需求为导向,是由为用户所创造的‘价值’所构成的网络。
以流程属性最契合数字化深入改造的化工行业为例。化工企业切入数字化阶段相较于离散设备为主的机械行业有着先天的优势。然而由于多种因素,中国国内的化工企业普遍面临数字化程度较低的问题。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万华化学等化工企业前期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在较短时间内确实能取得硬件建设方面的进步。但是在后续数字化建设中,人们习惯沿用在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中已有的经验,产生了一些制约数字化建设的错误理念。有人认为化工企业数字化建设只是信息部门的问题,从而导致业务部门参与程度不高;有人认为先建起来再说,以后边用边改,这极易导致信息系统建设失败。
从落地实践来看,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四个关键问题:
一是系统集成商既要面对“两头占款”带来的资金压力,还要满足团队对于专业人才的高需求,多领域“全面出击”的发展路线将给企业带来沉重包袱。
二是平台的方向问题。通用性行业平台由于纵深程度有限,市场供给与需求不匹配,未来聚焦具体行业的行业类平台、场景类平台将成为企业发展智能制造的重要切入点。
三是收益模式问题。目前尚未探索出可行的市场化商业模式,难以形成有经济效益的良性成长模式。
四是企业的上云意愿问题。目前仍有大量企业没有上云意愿,需要让企业知道为什么上云、上哪朵云,要帮企业算清降本增效的明细账。
此外,在推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企业主要面临的问题是来自于投资回报率(ROI)无法界定与明确,担心“竹篮打水一场空”,特别是对于成本敏感的特种化工品企业,在平衡资源投入到设备改造、研发、新装置建设与数字化建设的局面中,往往在传统的、可预期的项目方面比较容易决策,而数字化转型方面则难以判断。
短期阴霾难挡智能制造发展、工业数字化持续升温的步伐。未来,深度聚焦细分行业的系统集成商有望扛起产业发展大旗,且现实当中的观念、使用习惯以及生产模式仍需要较长的时间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