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是我国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的重大战略部署,而培育若干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也是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提出的新目标。那么,先进制造业的内涵是什么?我国目前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格局是什么样子的?地方政府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
以“智造共享、聚创未来”为主题的“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国际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论坛”于5月25日在合肥召开。本次论坛邀请了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国内外行业组织、国内外知名智能制造领域厂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专业科研院所、知名投资机构等各方伙伴,就中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方向、路径、模式、举措等多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广泛讨论。
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有:德国前总统、全球中小企业联盟主席克里斯蒂安·武尔夫,意大利帕多瓦省副省长法比奥·布依,全球中小企业联盟名誉主席、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前总干事、阿根廷驻巴西大使卡洛斯·马格里诺斯,法国内政部前部长、中车集团欧洲分公司主席布鲁诺·勒·柔克斯,美国中小企业局副局长威廉·曼格,乌克兰利沃夫州投资厅厅长罗曼·玛吉斯,乌克兰-中国“兰华”文化研究中心董事局主席尤里·考迪克,以及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朱森第,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韩杰才等国内外先进制造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
本次论坛由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孙会峰在会上带来了对于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产业体系、制造技术、分布特征等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发布了中国先进制造业城市竞争力榜单。
先进制造业集群具备三大特征:高新、高端、高效
先进制造业集群具备的三大特征是高新、高端和高效。高新指集群的主要技术或者工艺具备独特性;高端指集群主导产业分布在价值链的两端,属于高价值的环节;高效指集群发展对外部因素,如利税、就业等方面具有充分的带动作用。
基于高新、高端、高效的产业集群特征,赛迪顾问认为需要通过三个方面的提升来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一是提升价值链控制力,也就是需要牢牢控制住产业链的高端环节。二是提升空间集聚能力,集聚全球的创新资源和供应链网络,服务于企业的发展。这里指的集聚,有可能是物理空间的集聚,也有可能是虚拟的集聚,主要指基于某一个平台、某一个技术衍生的创造型集群,这样的集群正在从互联网领域向其他领域拓展。三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指对于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的创新。
通过构建持续的高价值链控制能力、空间集聚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资源利用效率从粗放低效转为集约高效,区域产业结构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中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总体格局:东强西弱,一带三核两支撑
目前,我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呈现“一带三核两支撑”的总体格局,其中“一带”指的是沿海经济带,“三核”是指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核心区,“两支撑”包括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重点城市圈。从发展形势来看,先进制造业在东部沿海一带发展迅速,中西部地区相对较慢,在区域分布上整体呈现“东强西弱”的空间布局特点。
环渤海地区在政策、资金、人才和科研方面占据有利的地位,具备得天独厚的研发和制造优势,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位于全国前列,并积极推进先进制造技术和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模式的示范应用。长三角地区经济基础好、资本集聚度高、围绕前沿技术的投资较为活跃、产业配套能力强,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拥有较强的实力,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方面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龙头企业。珠三角地区市场化程度高、创新环境好、区位优势明显,在电子信息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发展势头较好,在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模式方面也形成了较好的下游应用市场。中部地区以湖北、安徽、湖南等地区为重点,在光电子、新型显示、轨道交通等细分领域全国领先,为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西部地区以陕西、四川、重庆为核心,在航空航天、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对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带动作用。
产业引领、技术创新、区域集聚是提高城市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在先进制造业城市竞争力研究方面,赛迪顾问以中国大陆地区(不含港澳台)36个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以及2016、2017连续两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在5000亿以上的城市为研究范围,从产业引领性、技术先进性、模式创新性三个维度进行衡量,最终评选出先进制造业竞争力城市Top20。
先进制造业是不断吸收信息、机械、材料以及现代管理等方面的高新技术,并将这些先进的技术综合应用于制造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从而取得很好经济社会和市场效益的制造业总称。赛迪顾问认为从城市或区域推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来看,未来的趋势表现为更新速度加快、研发周期缩短、定制生产普遍和模式创新活跃。在这一趋势推动下,现有工业体系会逐步重构,新的制造模式、组织方式、产业形态等将大量涌现。同样,顺应趋势,抢位布局,将重塑区域经济格局和城市产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