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一个比房地产更可怕的泡沫将席卷中国,一触即破!”引发网络热议,报道说,毋庸置疑,房地产是个很大的泡沫。但在今天的中国还有一个比这大得多的超级大泡泡———那就是遍布各地大大小小的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文中提到反思工业园区的出路在何方?其实,对于园区里的制造企业,他们的出路在哪里?企业转型升级中如何选择优质工业园,避免进入外迁“陷阱”?这是关系到中国智能制造的非常重要的环节!
文章“九”字形容工业园现象——惊、荒、超、耗、因、苦、虚、假、圈
惊——几万个工业园区。全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333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2856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40906个镇乡级行政区划单位,10年几个 地方没有热火朝天的搞“经济开发区或者工业园区”!?一般几万亩、大的几十上百万亩、小的也有好几千亩。全国加起来那是啥子概念啊!?
荒——工业园区大多空置。但你走遍全国实地考察后,定会是痛心疾首:到处是蒿草丛生、到处是鸦飞不过的鬼业园区,真实的闲置率、空置率远远超过了你们的预期。
对此大部分网友都表示赞同,也有网友给出了很“亮”的回答:
正面观点的网友:
不同观点的网友认为:
还有一些网友对国家表示极大的信心,他们认为:
超——所谓的“高瞻远属”。很多企业是老的厂房生产都还没有饱和,就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或高瞻远瞩到开发区或工业区圈上一大片地建产能是以前5-10倍规模的新厂区。
耗——结果:耗着。生意远远不是开初预期的那样理想,要不一直闲着,要不就干脆空置着连围墙都懒得建,就那样更政府和银行耗着。
因——工业园区利益链。那他们为何要那样做呢:1、地方政府要政绩GDP;2、地方官吏贪污腐败,好吃回扣;3、企业资金困难、好借此机会向银行贷款;4、银行相关管理者为了吃回扣和冲业绩。
网友评论道:
苦——进驻企业苦不堪言。现实状况呢:1、企业业绩远不如预期,盈利不升反降;2、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利息保护、同时被回扣、佣金、各种费用和税收压得喘不过气;3、企业只好以难为难,最大的愿望就是等待清算将各种固定资产抵押给银行脱身或者干脆将资金挪用去炒房或见效快的娱乐行业。
虚——欺瞒虚报成主流。实地考察例证:
1、成都郊县一个大镇大概总计有8-9万人,该镇此前已经有了一个工业园区大概3万亩,借力2008年地震后的东风又开始搞了一个10万亩的开发区。快6年了,对外宣称有170多家企业入驻投产产值60个亿。
而据实地了解的真实状况却是:修了围墙挂了牌牌的企业也就96家,真正里面在生产有员工(超过30人的)才17家,而实际的产值呢不太准确,但可以肯定就按他们自己报的也绝对不会超过5个亿。
整个园区是10万亩地啊,空荡荡的连鬼都害怕!好多企业只是领导来检查或银行来考察时偶尔象征性的生产热闹一会。
你们说这样大的代价、这样大的维持成本何时是个头啊。企业老板的心态就是把假账做到位、尽量多贷款,大不了破产打包还给银行和政府。
2、资阳的一个县也是在2009年搞了个15万亩的工业园区,去年上报园区产值30多个亿而实际有的说3个亿、有的说8000万,反正就是加起来也没有4个亿。
真实所看到的场景就是到处是杂草和空地、好点的修了围墙、优秀的建了厂房(但从窗户看里面没有打水泥地坪)、若哪家有工人在生产那可就是“国宝熊猫”了。
至于贷款呢,早就拿去买房、其它或土豪掉了。归还贷款想都没有想过,给点利息就是上帝了。用一位老板的话说,银行想咋就咋吧!反正我们是没有办法了,大不了找政府把我关起来但还是没钱。
假——假公济私放卫星。这样的状况太多太多了,这就是全国几万个开发区、工业区大多数生存状况的缩影。企业、银行、地方政府相互绑架,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拖、赖、混,熬一天是一天。只要不在我的任期出问题就好。 这是很恐怖的造假:一般浮夸都是10-20倍啊!你说我们统计局的数据水分会有多高。
圈——包装上市或转商业用地?
比如有个我熟知的企业,拿地约200亩实际花了2000万、各种关系费用花费400万,银行贷款8000多万、后来又高息借了近2000万。每年利息支付 大概就要1200万、关系打点及其它支出保守算也要300多万,可这个企业进园区都4年多了年营业额还没有突破4000万毛利还不到400万。你说他咋 办?老板的出路就是等待和耍赖,反正他也没有办法了。他还有一个幻想就是:包装上市圈钱或等待转化为商业用地(推到盖房子卖)。你说可能吗?!
制造企业外迁如何选择优质、合适的工业园?
1、工业园实质是一个产业集群从产生的形式来看可以分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形成,前者是企业自发集聚,如硅谷;后者是政府推动,中国的工业园绝大多数都属于后者,即政府规划用地,通过政策优惠来吸引企业入驻。因此中国工业园园都刻上了深深的政府烙印,政策自然成了重中之重。选择工业园的时候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要了解,大概会涉及:土地优惠、资金支持、税收减免、人才吸引、企业孵化、创新服务、融资扶持。
2、优质工业园中的企业特征是在地理上接近,行业相近或处于产业的上下游。这样做的好处是降低生产成本,加强企业间人力、物力、技术和知识的交流,此外集群内的研究机构、高校与企业的互动有利于“产学研”的结合。
3、选择有效的工业园和侧重于原本就比较有优势的集群,促进其内部的知识利用效率。
那么如何评估工业园的政策对于企业产出及创新有什么影响呢?
工业园内的政策最好是以搭建平台为主,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促进产业园内知识的传播,如果一味地直接干预企业行为有时候只会适得其反。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常用的办法就是“双重差分”(Difference in Differences, DID)或者“倾向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
一篇是两位日本经济学家 Junichi NISHIMURA, Hiroyuki OKAMURO利用双重差分法DID分析了日本政府2001年的产业集群计划(Industrial Cluster Project)对企业的影响,作者发现,参加该项目并接受间接性资助有利于企业扩大自己的“产学研”网络,这种间接性的资助对企业的产出以及创新都有积极的影响,而直接性的研发资助对企业的帮助效果并不明显。
另一篇文章 Oliver Falck, Stephan Heblich, Stefan Kipar, 2010, Industrial innovation: Direct evidence from a cluster-oriented policy,作者使用了三重差分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in-differences)评估了1999年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集群政策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这些政策的确有帮助作用,比如有利于企业扩大与公共科研机构的合作,雇佣到更好的研发人员,但同时却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投入。
中国工业园出现了所谓的“挤出效应”(crowed-out):政府的补贴导致企业对研发投入的意愿降低,从而减少这方面的投入。对于上市企业来说,政府的补贴会挤出企业的研发投资,到后期才会逐渐保持平衡。
中国比较成功工业园或者说产业集群如北京中关村(IT、通信、生命科学);深圳(高科技、制造业、物流);上海(制造业、信息通讯、生命科学等);苏州(制造业、信息技术等);徐州(服务业、能源、制造业)。(来源:网络整理)如有讲述的不合理的、不正确的地方,欢迎指正和致电!我们将及时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