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WearableDevices)是指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配置的设备,具有将各类传感、识别、连接和云服务等技术综合嵌入到人们的眼镜、戒指、手表、手环、服饰及鞋袜等日常穿戴的设备中,来实现用户五感能力拓展、生活管家、社交娱乐、健康监测等功能,设备一般外形较为美观时尚且易于佩戴、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以及拥有专用的应用程序和功能等特点。
IDC《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17年第一季度》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1035万台,同比增长20.3%。其中,以手环、儿童手表、智能跑鞋为代表的基础可穿戴设备同比增长19.0%,以智能手表为主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同比增长32.3%。
目前市场上不少可穿戴设备产品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多数智能手环和非通话型智能手表产品不能脱离手机独立使用,使用场景非专业化、不聚焦,成为其继续增长的一大掣肘。爱立信消费行为实验室201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三分之一使用者在购买几周内便将设备晾在一边,原因大体分为受限制的使用功能、并非独立使用的产品、没有内置联网功能等。一些可通话型手表中,也只有极少数品牌有此项功能,但续航、功能性仍有待完善,整体消费体验需要提升。
专家指出,随着可穿戴设备产业从1.0迈进2.0时代,脱离手机独立使用和场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一方面,用户的消费理念越来越成熟,对于可穿戴设备产品的定位已经不再是“手机的附属品”,而是希望可穿戴设备产品具有独立通讯模块、能够独立于手机等其他设备使用。另一方面,由于消费者的运动偏好不同,用户更希望通过可穿戴设备内置的跑步、登山、自行车、游泳等不同运动场景,采集不同的运动数据,从而对运动数据作出更加翔实的分析评估。
从智慧手表和智慧手环推出开始,穿戴装置市场即将大爆发的呼声连连,尤其2016年VR火热,更使VR是否能令穿戴装置市场起飞备受关注。
不过根据拓墣产业研究院数据,整体穿戴装置市场并没有在2016年和2017年出现爆发性成长,2016年市场虽成长19.1%,但整体规模只有9,531万台;2017年则预估增长至1.07亿台,年成长率只有12.5%,以此成绩来看并不能称得上是大爆发,只是稳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