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的工业云的建设而言,看上去有三种突围方式。从设备端、从业务管理端、从供应链。这分别代表着三种不同的思路和方向。
第一类是通过采购路线打通供应链的数字化。在这里,具有丰富的物流管理经验的制造公司,有着最大的优势。例如海尔、美的等。这些公司,可以凭借强势的甲方优势,将各个供应链厂商整合进入自己的工业云。当然海尔CosmoPlat走的则更加激进,它把线上云的资源,与线下工厂实际生产结合起来,试图形成一个闭环的O2O云。
第二类是通过产品/设备端的数字化,通过设备数据联网,直接反馈数据。这是传统制造业最擅长的地方。像徐工Xrea云、三一重工的根云、沈阳机床的iSESOL等。借助智能设备的数据采集与分析,设备资产的优化管理成为一个非常好的驱动力。当然,从设计资源的数字化开始,也是一步好棋。例如数码大方的大方云、索为的众工业,都在寻求从设计的数字化开始,连接各种设计和工艺资源。
第三类是通过业务流程下沉。这往往从传统的ERP厂商的动作最为明显。例如对用友而言,已经从企业软件,明确转向到企业服务。云服务,成为用友战略的三家马车之一,它的一个隐含的使命,其实也是在将当下的软件收费模式直接枪毙掉,全部都转向工业互联网平台。显然,企业不仅仅需要软件,也需要与业务本身相关的服务,流程、交易、产业、金融等都搀和进来,这是传统ERP厂商的一次巨大的机会。
中国工业云的三种突围路径
无论是ERP软件的云化策略,还是供应链对供应商的强势绑定,还是设备、产品设计的数据汇集,无论上述哪一种渠道,都打通和造就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数据资源湖。而数据是自然流动的,天生的连通器效应。那么它们如何流动和分配?
也就是由主泵厂商来直接面对客户,再有主泵将数据流传递给各个辅助泵阀和支流。对于厂商而言,不同的业务存储在不同的云上,将是不可承受的分裂之痛。
在未来,如果用户需要统一工业云的供应,那么谁来作为客户的主供应商?
在春秋时期,当用友云碰到三一重工的根云,二者可以深度合作。因为当下还没有厂家能够完整地说清楚业务模式,也很难预测友敌的边界和距离。而且客户也处于启蒙期和观望期,但一旦主泵效应开始发挥威力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交锋时刻。
寻求工业云的主泵效应,才是每个厂商内心最深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