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瞿国春在“第十八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锂产业国际高峰论坛”上表示,“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心脏,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取得长足发展进步,但仍难以满足新能源汽车推广普及需求,尤其在基础关键材料,系统集成技术、制造装备和工艺等方面还存在欠缺。”
据瞿国春介绍,新能源乘用车企业有三家进入全球销量前十,新能源客车技术水平世界领先已经销往全球30多个国家和100多个城市。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池材料等领域出现了若干全球知名的供应商。截至今年4月底全国累计建成公共充电桩17.1万个,较去年同期增长1.2倍,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建成规模化充电服务的网络。
其中,动力电池产业化发展水平取得重要进展。到2016年底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已经达到220瓦时每公斤,价格低到1.5元每瓦时,较2002年能量密度提高1.7倍,价格下降60%,建成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中原四大电池产业的集聚区,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国。自主装备从无到有,不少电池企业装备国产化水平超过70%,有的达到90%以上。
今年2月,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促进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完善协同创新体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动力电池产业体系。
一是加大动力电池关键技术攻关,搭建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动力电池共享平台,支持引入优质资源,加快推动动力电池创新中心的建设。实施动力电池提升工程,鼓励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协同上下游优势资源,集中力量突破材料、零部件电池单体系统关键技术,不断提高产品性能,加快实现高水平产品装车应用,推动流电池、金属电池、固态电池等新体系电池研发工程化开发。
二是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促进动力电池与材料零部件、装备、整车等产业协同发展,推动自主可控协调高效适应发展目标的产业链体系建设;鼓励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与装备生产企业强强联合,加强关键环节制造设备的协同攻关;促进智能化制造成套装备产业化,有效满足动力电池生产制造等需求。
三是要加快标准体系以及测试评价能力的建设。完善新能源汽车标准化路线图,加强动力电池产品性能、寿命、安全性、可靠性等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鼓励企业创意更高要求的标准体系;加强测试技术及评价方法的研究,加快制定行业通用的测试评价规程,完善企业自主检测、公共服务检测、国家认证检测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四是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水平。加强产品质量和安全监督的检查,促进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加强技术和管理创新;健全产品生产规范和质量保证体系;完善新能源汽车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产品安全预警制度和安全隐患的定期排查机制,加强安全事故的防范。
“动力电池的发展离不开电池材料的持续健康发展。青海省在矿产资源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现在已探明的锂资源储量占全国的80%以上,锂电产业所需上游资源如镍、钴、锰等矿产资源也较为丰富,锂、镍、钴资源产量是全国首位。” 瞿国春最后表示。
此外,据21世纪经济报道6月21日消息,今年的1-5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达到12.9万辆,同比增长14%,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生产9.6万辆,同比增长66%。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51.7万辆,连续两年产销量居世界第一,累计推广超过100万辆,占全球市场保有量的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