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无人机行业被炒的火热,大量资金涌入,到了今年,市场开始遇冷,特别是最近因为“黑飞”事件而被再次关注,同时国家民航局5月16日对民用无人机实施实名制的政策也对无人机市场进行了一定冲击。
与此同时,无人机企业也有许多出现倒闭、裁员的情况,比如今年年初,无人机企业Lily因未能如期送出众筹时承诺的新品,宣布倒闭。全球排名前三的无人机制造商Parrot也遭遇了发展瓶颈,面临裁员。
无人机市场遇冷的原因,除了许多企业和资金盲目进入造成行业泡沫外,无人机作为一个技术驱动型产业,涉及软件、电子、材料、通讯等各方面,许多企业并没有积累足够的专业技术,难以形成足够的竞争力,最终面临发展困境。
资本方面,2015第三季度全球无人机融资1.34亿美元,而2016年第三季度为5500万美元。2015年是无人机兴起的年份,当年天使轮和A轮的投资占比超过了总数的67%,融资金额和交易量都不断创下历史新高,这使得许多资金和企业纷纷涌入无人机行业,比如大疆整体估值达百亿人民币、亿航拿到4200万美元融资等;到了2016年,许多企业出现问题,美国无人机老大3D Robotics彻底退出无人机硬件市场,GoPro进军无人机市场遇挫召回约2500架无人机;2017年行业更加严峻,大疆的竞争对手Parrot裁员1/3来精简产品线,Lily三次跳票最终倒闭。
从2015年的火热,到现在的冷遇,无人机市场的大起大落,除了资本泡沫和技术硬需外,过度关注航拍消费市场也是造成无人机市场快速遇冷的原因之一,无人机的航拍消费市场具有消费级产品相对简单的特性,这使得部分做航模的厂家可以改装下零部件就可以生产销售消费级产品,随着参与企业的暴增,规模小、成本高、产品没有竞争力的部分企业只能黯然退场。
无人机市场不单单只有航拍消费类,还有农林植保、安防、电力巡检等类别,根据权威调研机构的数据预测,到2025年,航拍消费类无人机市场规模300亿,农林植保类无人机市场规模200亿,安防类无人机市场规模150亿,电力巡检类无人机市场规模50亿,面对这总值700亿的市场,无人机企业的眼光不应该只局限于航拍消费类,细分无人机市场后进行转型升级是在无人机市场遇冷后的应对方法。
细分无人机市场有政策支持可寻,2016年5月23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网信办联合发布《“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将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无人系统领域的融合应用,提升无人机在物流、农业、测绘、电力、安防等重要行业领域的创新应用。
但是,转型无人机其他的细分市场需要面临一个难题,那就是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别。比如工业级产品更讲究续航能力,续航能力是包括了外形、结构、电池、螺旋桨、电机、飞控等一系列整体设计技术的体现。比如,工业级无人机需要在一些特殊环境下的工作,这对电池的放电能力、温度适应能力、本身的稳定性要求就更高,所以工业和消费级产品仅在动力系统部分就体现出了较大差异。
而在安防领域,需要关注的是无人机在寒冷、高温、雨雪、大风环境的适应能力、快速响应能力及分级指挥能力;在物流等应用场景,更关注无人机载重能力等;这就需要无人机企业找准差异化市场定位,切中不同客户群体的痛点,集中资源研发更专业的功能和更精细的应用。
无人机市场细分后的农林植保、安防、电力巡检等领域看似蓝海,实则有许多企业已经介入,有相应的诸多产品和服务,行业技术也有待进一步成熟,目前仍处于重运营轻产品的阶段,虽然市场发展空间巨大,但不能过于乐观。同时,我们要注意到目前无人机市场细分有航拍消费、农林植保、安防、电力巡检这四个类别,但随着经济发展和行业进步,未来无人机可能发掘出更多的细分领域,这将带来更大的市场潜力,比如无人机物流,虽然目前还处于理论阶段,但未来仍具有可能性。
在无人机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可靠、安全、稳定、性能优异的产品奖更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