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目前国内智能硬件的大潮汹涌,整个智能硬件的产业链的前景可谓光明。那么,作为智能硬件感官的传感器产业,庞大的千亿传感器市场,国内传感器企业应如何从中分得一杯大羹呢?国内一些智能设备厂商最近表达了他们对智能硬件里的气压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的要求,以及国产传感器企业相关产品和产品精度、稳定性满足不了要求的切实现状。
例如,国内某家生产三防手机的企业,其产品集成了重力传感器、陀螺仪、接近传感器、气压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几乎集成了所有目前所能想得到的传感器。但是,当被问到这些传感器的来源时,获得的答案是飞思卡尔、霍尼韦尔、欧姆龙等等,在几十家供应商名单里却无一家中国企业。 他们为何不使用国产传感器呢?一些厂家非常无奈地表示,由于高达60%的这些产品都是出口的,对传感器的要求很高。言下之意,就是国产传感器的质量得不到国外消费者的认可。经过近30年的发展,国产传感器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基础能力缺乏,创新能力弱的状况依旧普遍存在。目前,国内约1800家的传感器企业占了全球6000多家企业的近三分之一,传感器种类也比较齐全,可是仔细研究你会发现都是跟着别人的脚步走。
例如,目前,中高档传感器几乎全部都是进口的,位置传感器在国内还停留在3轴层面,6轴以上的则全部是国外的产品。在低端传感器方面,精度做的也不够细。以气压传感器为例,它是四轴飞行器悬停高度的关键性器件,其精度决定了飞行器的悬停精度。国外好的气压传感器精度在1米之内,国产的做的最好的也要在2米以上。 所以,在高端传感器方面和基础传感器两个方面,国内厂家要想跟上前进的步伐,还是需要下大功夫。那么,如何下手去追上国外的步伐呢? 目前,设计工具的短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内传感器行业的发展,用着别人的工具,也会很大程度上限制着你必须要跟着别人走。所以要想走出自己的路,就必须有自己的“鞋”,例如很多的EDA工具就是那双鞋。
另外,国产传感器的后续支持不到位的问题也需要得到重视。
例如,以xxx的加速度传感器为例,国内有传感器厂商的加速度传感器精度和灵敏度都已经达到它的水平。可是如果用国产的话,智能硬件厂商还要花时间去开发传感器的应用,然后还要进行系统调试,产品开发周期明显加长,这对更新周期本来就很短的消费电子类产品来说是致命的硬伤。所以,由此可见,除了硬件方面的核心技术的开发和攻坚,结合硬件的系统解决方案的完善和提升,会是未来国内传感器厂商不得不面对的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