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发达国家的企业,中国不少企业最大的特点是喜欢跟热点,喜欢赚快钱,喜欢互联网。
(1)喜欢赚快钱。赚到了钱就想着移民或者将子女送出去,这是很多老板的想法。
(2)喜欢跟风。对行业没有太多忠诚度,哪里是热点就跟上去,说不定能捞一笔。
(3)喜欢互联网。感觉做实业吭哧吭哧的,所以需要和互联网挂钩,说不定哪天成为马云第二。
当然,这不是说所有企业,但的确是很多boss的做法。在这个不赚大钱就落后的社会里,仿佛很多人不安心做制造业,那个行业太苦太累了,于是仿佛所有东西只要和互联网挂上钩,立马能赚个盆满钵满。
的确,老板们喜欢互联网没错,啥互联网+或者+互联网,都有其优势,但是我们却始终忘记了一点:基础货物交易的互联网上的所有货源都来自于现实。
现实诸如某宝,提供的都是各种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但诸如精密机械等等,这些是很难互联网化的,最多是制造业+。政府看到了这一点,德国提出了工业4.0,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这说明政府也意识到了,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势在必行,即使互联网也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于现实世界中的制造业。
那么,中国的制造业和德国制造业差别有多大呢?(本文选择的是德国作为样本,因为工业4.0首先在德国兴起,所以选择了德国作为比较样本)。
2015年6月,中科院发布《中国现代化报告2015:工业现代化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处于工业初等发达国家,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国际差距较大,根据对世界各国在1970-2010年的工业现代化指标做了一些评价和分析后,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工业落后德国100年。
这是学术机构的看法,有一定借鉴性。但如果更通俗地解析,可以换成下面这个说法:
“整体总结来说:德国是在3.0上升级的4.0,我们现在有的还要搞1.0,有的要搞2.0,有的要搞3.0,有的要搞4.0。两国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基础是完全不一样的。整体来说,现在中国制造业3.0还没有达到,2.0还需要补课,1.0可能还要重头做起。不要为了追求智能化、智能制造,而把基础丢了。你要考虑,中国企业和德国企业不一样,人家是在3.0上再升级。我们现在是2.0要补课,3.0要普及,4.0是示范,有的人还要做1.0。
我担心很多人为了赶时髦,大家都赶4.0,投了很多的设备,投了很多软件,投了很多人力物力,最后没有什么效益,所以我很担忧。”
这是一位对德国很熟悉的大学教授近期在一个论坛上的发言。这位教授和老顽童是校友,作为中德合作的窗口高校,都对德国非常熟悉。我个人是非常支持他的观点的。换句话说,我们都在追赶时髦的4.0,却忘记了1.0的基础研究,没有这块的基础,4.0是不稳的,也是建不起来的。
我曾经去过一家为火车的门提供零部件的一家中国企业,其说,在这个领域,其是国内最先进的企业,但整体来说和德国方面还是差距较大。
我问他了一句:中国的产品主要是价格实惠,若价格也和德国产品价格一样,你能否做得和对方产品七不离八甚至超过他们?
他说,目前还不能,但未来很有可呢。但是他说的只是他这家企业的情况,他自己也认为和德国比,我们主要在基础上偏弱,即没有太多人安心做基础研究和基础技术,一些企业整天在做的就是剖析外国产品,然后模仿。。。。
有网友这么写:中国一些企业对于制造业采取的态度却依旧停留在师夷长技上,抱着急于求成的心态,很多企业设法购买国际一流的制造产品,动用技术团队,通过解析,仿制这些产品,再以低成本制造加工出来,变成令外国人叹为观止的山寨品牌。“现在大学生都愿意去金融企业等,安心来一线的大学生有几个?现在科研机构的成果也不像德国那样实用和容易转化。
这些机构和人才本来应该有一部分安心做基础研究的,但现在不多”他说。中国目前很多人都在学美国,搞金融、搞IT,商业氛围很重;但其实学习德国也很重要,没有制造业,很多其他行业也就无法可谈。
所以其实要两条腿走路:既然发展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也要拼命发展先进制造业。
这一点上海倒是很现实,也认清了这一点。在“十三五”规划建议稿里,就专门提到了要确保制造业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