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针对制造业空心化问题,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以重振制造业的当口,如平地一声惊雷,“百年老店”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被曝产品造假:美国环境保护署本月18日指控大众汽车所售部分柴油车安装了专门应付尾气排放检测的欺骗软件。
业内人士评论说,大众丑闻,不仅对自身信誉,而且对德国车企、德国制造乃至对全球汽车业的影响都难以估量,人们不禁要问曾经精益求精的德国工匠精神去哪了?中国市场虽然受波及程度相对较小,据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声明称,国内合资企业生产和销售的所有产品都与该事件无关,不过仍有1946辆进口途观(Tiguan)汽车可能涉及排放核定问题。
德国制造业相来以质量严谨、富有“工匠精神”而闻名于世,此次大众汽车公司的造假行为,无疑让众多消费者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当然,我们仅以此事件来质疑整个德国制造,那会有失公允。但像大众汽车公司这样的世界名企,居然做出人所不耻的造假行为,教训还是相当深刻的。
没错,大众汽车公司的造假行为首先涉及企业的诚信问题,这对以诚信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系是一个极大的伤害。在反思诚信制度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大众汽车公司的造假行为对正在全球风生水起的工业创新实践,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人们记忆犹新的是,今年4月举行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东道主德国宣布将正式启动升级版“工业4.0平台”,以巩固其工业强国的地位。德国“工业4.0”战略被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先行者,意在将传统工业生产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最终实现工厂智能化,被认为是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像大众汽车公司这样的世界名企,本应该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大众汽车公司将一部分创新精力用在了造假上。坦承地说,单看此次涉事的作弊软件“defeat device”,你不能不说它设计“巧妙”:它可以监测到汽车是否正在进行排放检测(比如周围是否为实验室环境),从而向发动机发送指令,令其改变排放策略,以保证能通过检测。当汽车正常行驶时,就关闭排放控制系统,发动机的排放又回到违规范围,最高可达美国法定标准的40倍。
由于其隐蔽性,大众汽车公司的这一作弊软件,7年来都未被发现。而这次意外曝光,也并不是美国监管方查出来的,而是由民间机构(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在一次偶然举行的长距离的开放性道路试验中,发现了大众汽车的问题……
这样的“巧妙”设计,违背了创新有益于人类进步的本质,究其原因,还在于资本逐利的短期性与创新的恒久性之间的矛盾。大众汽车公司曾经享誉世界,是与其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分不开的。就拿中国市场来说,第一辆国产桑塔纳轿车诞生于1983年,之后在中国一直销售了30年,这样的业绩在世界汽车史上都是少见的。随着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大众汽车公司这样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目前,汽车行业的利润率并不高,去年年末,大众汽车在内部会议上就宣布,未来3年将削减50亿欧元的开支成本,旨在提升大众乘用车品牌的利润率。大众汽车负责人还强调汽车行业竞争不断加剧,公司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压力。
从销量上来看,大众汽车与潜在的竞争对手丰田汽车各有所长。分区域市场来看,大众汽车的强势市场在西欧、中国和巴西,而丰田占优势的则是日本和美国市场。大众汽车公司等德国车企力推的“清洁柴油车”策略一度受到美国消费者的关注。有报道称,相比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具有更好的燃油经济性。为了兼顾燃油经济性和环保性,大众等德国车企大力开发清洁柴油技术,并在北美市场将其作为与日本车企竞争的法宝之一。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果大众汽车公司把对氮氧化物排放要求更高的美国市场作为技术创新的契机,下力气攻关,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选择造假,结果很可能大不一样。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汽车造假不仅失去了广大消费者的信任,同时也失去一次推进技术创新从而增誉德国“工业4.0”战略的良好机遇。
大众汽车造假事件从反面提醒我们,对大企业乃至名企的监管不能放松。从全球来看,名企造假并非孤例,如日本东芝就曾长达7年财务造假,虚报利润1562亿日元(约合12.7亿美元)。东芝管理层此前设下过高的盈利目标,相关业务部门扛不住压力,纷纷虚报账目,丑闻持续7年后最终暴发,令东芝百年招牌一朝受损……
对大企业自身来说,不仅意味着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大的利润,还意味着肩负更重要的社会责任。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大众汽车公司造假事件应当成为我们共同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