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为了迎接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到来,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德国也提出了“工业4.0”计划。一个是制造业大国,一个是制造业强国,中德两国如何促进产业升级,携手应对挑战?工信部昨天邀请六位德国顶级专家对此进行解读。
共合作:关注消费者个性需求
中德两国之间并不缺少合作的先例。中国道路上跑的很多著名汽车品牌,像奔驰、宝马、奥迪、大众等都来自于中德合资企业。但是在我国汽车工业告别高速增长之后双方应该如何继续合作呢?德国技术科学院院士爱卡特?古纳特?乌尔曼教授认为,要更关注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爱卡特?古纳特?乌尔曼:未来的目标就是有那种可以生产个性化产品的系统,但是同时让它的单位价格与现在一样,不要再升高。比如保时捷汽车,车灯有上千种选择。其它零部件也有许多许多的选择。未来每一辆车都可能跟另外一辆车不一样。
促和谐:两类企业寻求共赢
这考验的是强大的设计、制造、智能化生产的能力。但是当传统制造业正准备发奋图强的时候,却迎来了互联网公司的大举进攻。国外的谷歌公司、国内的乐视公司都开始渗透到汽车领域。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在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时代,互联网企业的作用呢?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协会信息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部部长莱纳?格拉茨认为,传统产业与互联网企业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
莱纳?格拉茨:在一个大的市场当中,无论是互联网产业还是传统企业,都会去结合,成为共同的赢家,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有新的商业模式的催生,然后会在新的市场当中提供服务。
比如亚马逊公司想尝试用无人机送快递,这对无人机的性能有着很高的要求。所以互联网公司的创新也离不开制造业的支持。德国工业4.0平台科学顾问委员会主席艾纳?安德尔强调,未来建立起信息物理系统之后,智能工厂、智能物流就都不是什么难事。
互借鉴: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关于中德两国合作的前景,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宋晓刚认为,双方一个是制造大国,一个是制造强国,各有优势。未来无论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还是实现德国工业4.0,双方都可以给对方很多借鉴。
宋晓刚:我们的制造业是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多的,市场在我们这里。很多的门类德国没有,所以在工艺上就有我们的优势。把我们对制造工艺的熟悉,跟他们的信息化、智能技术能够很好的合作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