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专家指出,我国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尽管劳动力成本价格低廉的优势有所削弱,但由于我国劳动力结构丰富,既有大量工资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工,也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可以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不同层次的劳动力支撑。
李佐军还指出,经过最近一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高铁、高速公路、航空、水运等多种层次的交通系统,可以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降低物流成本。
改革引领谋创新促转型
中国制造要实现由大变强,必须加快由“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把制造系统的各元素联结起来,形成信息物理系统。同时,以新一代IT技术为突破口,驱动大规模、活跃的市场创新、应用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要塑造新的竞争优势,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作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继续提高全球出口贸易份额的空间不大,国际市场对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小。从国内情况看,三期叠加的影响仍在持续,产能过剩压力并未缓解,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严峻。”潘建成说,在激烈的竞争中,中国制造迫切需要重新塑造竞争新优势。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要塑造新的竞争优势,首先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李佐军说,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打破阻碍制造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可以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降低制度成本,提升竞争力。
潘建成指出,中国制造塑造新的竞争优势,首先要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使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例如,加快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降低准入门槛,引入民间资本,使效率得到提升。其次,要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外部环境,鼓励企业创新。
“中国制造要实现由大变强,必须加快由‘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王喜文指出,长期以来,国内不少生产方式均属于比较简单的物质生产。今后,应该加快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已有的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结合在一起,把制造系统的各元素联结起来,形成信息物理系统,相互协同、遥相呼应,实现两化深度融合。同时,在发达的移动互联经济基础上,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和社交等新一代IT技术为突破口,驱动大规模、活跃的市场创新、应用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
“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贺在华建议,随着制造业成本优势的逐渐减弱,以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制造业产品本身的利润空间将越来越小。因此,制造业企业应加快从产品供应商转向服务提供商,在为客户提供产品的同时,提供更加优质的个性化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
安佰深私募股权投资集团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张曦轲认为,过去30多年来,中国忙着做“世界工厂”,反而忽视了国内的消费需求。如今,大量的国际企业进入中国,最主要的是看重中国的市场,中国企业应重视拓展国内市场。
“中国市场的潜力在今后20年里还是会好于其他国家,中国企业如果能科学合理地利用好资源、技术、品牌等优势,完全可以在本土获得更好的发展和竞争优势。”张曦轲说。
李佐军提出,还要加快淘汰和转移一些低附加值的“三高”产业,培育一批知识或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企业以及品牌,开创新的商业蓝海,寻找新的竞争优势。
潘建成还建议,国家应进一步推动产业园区建设,通过引导制造业企业的上下游、研发机构、市场消费对象集聚,提升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
上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