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截止2015年5月,全国在建或者已经建成的机器人产业园达47个,产业园规划面积超过3.2万亩,到2020年,全国机器人产业规划投资额已超过5000亿元。广东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惠州、顺德、广西柳州、浙江杭州、丽水、四川成都、江西九江、山西太原、晋城、陕西西安、重庆、天津、上海、河南洛阳、郑州、江苏常州、南京、张家港、昆山、徐州、黑龙江哈尔滨、辽宁沈阳、沈抚新城、湖北武汉、襄阳、安徽芜湖、河北唐山、山东青岛、潍坊、湖南郴州、长沙、浏阳等一批城市的产业园相继冒出,机器人产业园在近几年内呈现出“遍地开花”态势。
地方政府的折腾与转型梦
里面的人在折腾,外面的人拼命想进去折腾。 在机器人企业人士眼里,地方政府如此热衷机器人产业园,并不是因为这个产业能够立刻带来效益,而是出于转型的需要。
“我们到各地考察,一听是做机器人的,政府会十分热情。”该人士说。这句话的背后,是很多地方政府规划出来的土地,很多都闲置在那里,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就这样,机器人承载着政府转型的需要,被奉若上宾。
而事实上,国内很多机器人企业利润微薄。“很多企业是靠补贴生存。”上述人士说。
哈工大凭借其研究上的优势,在今年1月份刚刚成立了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该集团将配合黑龙江省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快推进黑龙江省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
早在去年9月,黑龙江省就专题调研哈工大机器人产业化工作,同年11月,省长陆昊主持召开省政府专题会议,研究组建哈工大机器人产业集团工作。
机器人产业,被当做是黑龙江省新兴产业的一个典型,近两年在黑龙江异军突起,在全省持续低迷的经济增长路途上,宛如一个转型升级的领舞者。黑龙江如此迫切的原因在于该省今年一季度GDP总量2561亿元,增速全国倒数第四。
在中部省份,湖南长沙市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将于今年实施,将助推长沙市雨花区打造百亿机器人产业园。该计划中称,未来三年长沙市将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机器人本体及核心零部件、控制系统。明确提出以雨花经济开发区为主,兼顾其他工业园区。
按照当地政府的描述,该区力争三年达到100亿元机器人产业规模。
还有更大的手笔出现。2013年10月底,重庆发布《关于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机器人之都”进行量化,提出:到2020年,重庆机器人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机器人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在“机器人之都”框架之下,重庆规划了两江新区工业机器人和配套功能区、璧山工业园特种机器人功能区,江津双福工业园服务机器人功能区。
在最南方的深圳,近日,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向银星集团颁授深圳市智能机器人产业园牌匾,这标志着深圳市首个智能机器人产业园正式落户龙华新区。
这些承载着地方政府转型梦想的机器人产业园就这样被推上了舞台。
掣肘:产业配套能力不足
一家外资机器人企业经理宋先生告诉记者,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有点“大跃进”的感觉。
更危险的在后面,国内机器人龙头企业沈阳新松机器人股份公司总裁曲道奎曾表示,2014年机器人行业是“企业热、政府热、全民热”。不过,曲道奎表示,怎样避免低水平质量重复等问题,考验着政府和企业的智慧。
甚至有的地方政府已经提出每台机器人补贴8万元的具体措施,有的城市要求机器人产业2020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甚至1500亿元。
于此相对应的是,一位专家告诉记者,中国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35家,其中内资企业26家,2014年中国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年产量均小于500台。
“即便是有产业园,国内企业零部件也跟不上,很多要依赖于进口,国内机器人企业不少成为了集成商,就是因为没有核心零部件的产业配套能力。”该负责人说。
隐忧:部分产业园恐将成为半吊子工程
产业热,政策热,投资热,这是近两年来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特点,不排除一些政府为了响应号召盲目跟风的可能,一上项目就是上百亿元,一定规划就是N年内多少亿元的产业规模,这明显就缺乏实际调研与实践操作的理论基础。在产业园建成后又开始展开招商工作。以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客户,对于工业园区普遍存在的招商引资乱象,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杨建国表示,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对投资商实力了解不到位,将土地“拱手相让”,最终导致在建项目资金链断裂,项目建设中断,在一些地方几年前的项目仍旧荒草丛生,没有实质性进展。
杨建国建议,地方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招商引资观念,不应简单地停留在招商引资的数量和经济指标上,更应关注项目的质量及效果,从根本上杜绝为了数字搞违规批地的行为发生;同时,还要加强专项督查,从源头上预防招商腐败,并对“搁浅项目”予以清退,及时腾笼换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