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家公司足矣”
在全球,行业过热的后果并非没有教训。机器人制造行业曾走在前列的美国,就吃过机器人产业畸形膨胀的亏。
美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背景同样是人力成本的升高。在1980年代初,美国就迎来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高潮。GE、IBM当年都是美国机器人主要制造商,最多时美国有近200家机器人公司。
但美国机器人市场迅速饱和。1986年到1987年间,美国机器人市场销售额从3.6亿美元,下降到1亿美元。瞬间众多机器人企业濒临破产,行业先锋UNIMATION公司最终也以不到200万美元价格,被其他企业收购。
1987年,GE关闭了在奥兰多的机器人分厂,机器人业务与日本机器人企业FANUC合股。至此,美国的机器人大发展暂时偃旗息鼓。
“机器人技术含量很高,但它只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的一种设备,就制造业来说需求量是有限的。”王志远认为,目前只需要四五家大型机器人企业,就完全能满足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凭空冒出的数百家机器人企业,会随着机器人概念的冷却以及市场饱和而淡出历史舞台。
中国机器人制造业面临的真正问题,在于基础零部件和材料、工艺不过关。
比如,RV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需要进 口,导致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很多中国机器人企业的工业机器人售价仅比日本企业低10%左右。
东风日产广州风神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阳玉龙向记者介绍,就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设备方面,高精度、高工艺的设备还需购买外资产品,低端设备国产才能部分替代。“我们新建的工厂,三条冲压线,高速的都是外资的,低速的才是国产设备--这还是现在已经争气了,前些年,连低速的也上不了。”
工信部印发的《关于开展2014年工业强基专项行动的通知》,曾要求根据各地区产业发展实际组织开展相关工作,提升工业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以下简称“四基”)发展水平,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记者了解到,日本机器人发展之所以领先,重要原因是研发、推广是从企业内部开始。因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必须贴合工艺,重应用积累,所以包括安川、东芝在内的日本机器人企业都是从自家的生产线开始,组装实验机器人,机器人的第一采购者,也都是集团性质的内部采用调试。这也是机器人工业主要服务于汽车、半导体等领域的主要原因。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企业、产业链众多,这些细分领域的机器人发展,也是制造企业自身在推动。
国内最大的低压电路电器生产企业,浙江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郭嵋俊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因为人力成本升高,公司正在转型研发继电器的自动化生产线。“人力成本每年以百分之7、8左右的速度增长,快过其他成本的升高。虽然比例不高,但对企业来说,压力还很大。”
据郭嵋俊介绍,目前正泰有超过100名的工程师,在研制电路电器设备的自动化生产、检测系统,该系统以后将成为正泰的核心竞争力。
东风日产广州风神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阳玉龙也告诉记者,物流系统中常见的AGV移动机器人,该公司已能自行生产。“市场价格要7、8万,我们自己的成本也就3、4万元。”
“很多制造企业自身都有机器人的生产能力,但不能说他们能造机器人就是机器人公司了,还要看核心零部件及本体上是否有研发能力。”王志远说,从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规律来看,机器人行业的细分领域,将由非机器人公司的行业主导公司引领,“因此,政策上倡导企业研发、使用机器人就可以了。没必要补贴那么多的机器人公司。”
上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