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促创新
经济学者余丰慧在网易财经《亦观察》中撰文指出,从经济深层次原因来看,经济结构调整上的严重失误导致了中国制造业实体经济被边缘化、空心化是外企制造业撤离的根本性原因。
从2002年到2012年这十年中,前6年盲目扩大低端制造业出口,耗尽了资源能源、劳动力和环境成本,结果这种依赖外部的经济模式遇到2008年经济危机后彻底熄火。本来应该忍痛加大经济转型力度、调整经济结构,结果却走上了以房地产为支柱、大投资大肆放水货币的经济发展路子。使得各种资本等生产要素都涌向房地产领域,彻底掏空了实体经济和制造业。中国本土企业都把资源投入到了房地产领域,都感觉实体经济不赚钱,外企岂能独善其身?
陈博士认为,目前的投资环境的确对制造业不利。然而资本具有逐利性,某个行业、某个企业或某种商业行为如果能获得更好的利润,那么资本就会持续涌入。
“各行各业比较而言,制造业整体利润偏低,很多人不会在此投入太多精力,更不会去想如何创新。并且我国知识产权管理不规范,违反知识产权的成本较小,导致企业家缺乏创新动力,也缺乏在创新中加大投入的动力。”陈博士说道。
振兴中国制造,创新迫在眉睫。创新二字说来容易,做却不易。陈博士认为,目前,在税收、金融、人才政策方面,我国对于制造业都有相应的支持,但归根结底,只有制造业本身发生转变,其他配套政策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目前,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4.0在我国制造业的拓展已经展开。2014年10月,李克强总理在访德期间签订了“工业4.0”战略合作框架,显示出高层对制造业4.0升级改造的强力支持。
据IDC去年预测,制造业互联网化将渗透到企业研发、生产、物流、销售、售后等价值链环节;2015年,制造业互联网化趋势将进一步向产品延伸。
“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是需要转型升级的,除了做到绿色发展外,更要追求的是以全面自动化、信息化为标志的工业4.0。”全国政协委员、玖龙纸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茵近日说道。
有分析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具备拓展工业4.0的优势。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指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是推动中国制造业从大国向强国转变的第一步。
“我国的主管部门,以及制造业企业,都有责任振兴中国制造业。政府应加大对制造业的政策引导,给企业创造更好环境。企业应将节能环保的理念融入发展战略和生产计划中,从更长远的角度促进制造业发展。”陈博士说道。
有分析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是中国制造业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机遇。与此同时,在人才开发上,要以教育为重点,培养一批专业的技术工人,为中国制造业的长远发展积蓄能量。
尽管中国制造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制造”依旧遍布全球,变化在逐渐发生。中国制造的小商品少了,以高铁、核电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正在不断改变“中国制造”的形象。
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制造业的力量不言而喻。目前,中国已成为12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制造”遍布世界。相信通过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中国制造业定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主角。
上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