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技术上的挑战,一位业内人士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浙江有家给瑞士手表做代工的企业,每年要装配70万套轴承。轴承里有5颗0.2—0.5毫米的滚珠,工人需要每天戴着放大镜,用镊子一颗颗夹住放到托盘,还要用眼睛检测珠子有没有外伤。为提高效率,这家企业希望用机器人替代人工,但和多家国内机器人研究机构和企业沟通,都没有找到解决方案。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张钹指出,工业机器人的一些关键技术我国还没有掌握,和国际同行还有较大差距。
专家认为,工业机器人是一种典型的实践性技术,应用是技术进步的动力。目前,我国已经能够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平面关节型装、点、搬运、码垛机器人等系列产品,不少品种已经实现了小批量生产。但在基础零部件制造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和精密减速器方面的差距尤其明显,造成关键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影响了国内机器人生产企业的竞争能力。
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杨咸武在首届中国机器人峰会上也表示,科技部将致力于推动机器人科技研发和企业需求相结合,致力于推动产、学、研合作,以改变以往科研开发和企业需求差距大的问题。
政策扶持多方合力求突破
为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健康快步发展,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对机器人产业的关注程度和扶持力度。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将智能服务机器人技术作为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要求以服务机器人和危险作业机器人应用需求为重点,研究设计方法、制造工艺、智能控制和应用系统集成等共性基础技术。
科技部印发的《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和《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也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要攻克一批智能化高端装备,发展和培育一批高技术产值超过100亿元的核心企业。到2015年,传感器、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伺服和执行部件为代表的智能装置实现突破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大成套装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大幅度提升。
在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发布的“机器人行业白皮书”也指出,国内机器人在高端领域尚缺少竞争力,产业机会在于制造业低端产能自动化趋势,近期需要在关键零部件、机器人本体和系统集成3个方面取得突破。
去年底,工信部发布的《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培育3至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8至10个配套产业集群;工业机器人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100以上。
业内专家认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目前正处于关键的转折点,这些利好政策,为机器人产业发展带来强大动力。在政策扶持和市场需求强劲的大背景下,如果能在发展中解决存在的问题,我国机器人产业将步入发展快车道。
上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