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防设施、重大工程和重要工业装备中,传感器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技术和装备核心,直接影响国防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传感器产业落后,产业安全就无从谈起。”在近日举行的中国传感器产业化发展推进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周子学表示,传感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高投入、长期投入,要在材料、设计、设备等整个产业链上全方位推进。
周子学强调,推进传感器产业化的关键在于完善投融资环境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依托具有优势的产业集聚区,形成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产业链完善的传感器产业基地,支撑引领产业健康发展。
明确战略地位
专家表示,传感器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之一,对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现代国防建设、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把传感器列入国家发展战略,我国对传感器产业同样高度重视,将传感器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都将传感器研发和产业化列为重点发展领域。2013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加快推进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明确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传感器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传感器产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但周子学表示,我国传感器同时也要看到,产业整体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关键共性技术缺乏,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致使产业化和市场推广应用问题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未来5-15年是我国传感器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专家表示,必须在已形成的较为完备的技术体系、制造体系和配套供应体系基础上,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牵引、以实现产业化为目标、以产品创新为主线、以共性技术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支撑,推动产业形态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实现我国传感器产业创新、持续、协调发展。
周子学说,作为产业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把促进传感器产业发展作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通过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多种手段,加大对传感器产业发展的支持。
市场不可估量
当前,传感器、通信及计算机被称为现代信息系统的三大支柱。无论是智慧城市还是物联网,传感器的发展和应用,都是其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郭源生预计,未来5年内,全球传感器领域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超过10%,预计2015年全球市场将达到1770亿美元。从应用领域看,在汽车、家电类产品的应用会大大增加,在农业、环保、医疗卫生、食品检测类市场领域的应用,特别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市场不可估量。
从国内看,预计我国2015年各种敏感元件与传感器需求量可达186亿-200亿只,销售额将突破1300亿元,其辐射和带动作用不可估量。
从我国传感器产业发展水平看,企业过于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生产工艺装备相对落后,缺乏新技术运用创新的基础和动力,均以仿造及二次开发为主。特别是在敏感元件核心技术及生产工艺方面,与国外差距较大,导致产业化水平不能适应市场快速变化和急剧增长的需求,国际竞争力不强,制约和影响了我国传感器产业的正常发展。
需超前谋篇布局
在产业布局上,“我国传感器产业由北到南多点开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彭红兵介绍说,包括东三省、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另有西安、武汉等。目前,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产业集聚态势逐步形成,参与的企业有上千家,产业资源相对比较分散。
郭源生提出“建设传感器产业园区”的构想及发展规划。他建议,用5-10年时间,在国内适合地区打造一个自然环境良好、产业环境优越、生态和谐的国际化传感器产业园区——中国传感器谷。
此次会议承办方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5-15年是我国传感器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做大做强传感器产业集聚区的黄金期。钱江经济开发区将加快推进传感器产业化基地——钱江传感谷建设,培育一批销售额超10亿元的传感器龙头企业,做大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红外传感、新兴传感技术、传统传感技术、国外高精尖传感企业四大产业集群。
通过集聚区建设引领传感器产业发展已成为与会人士公认的有效路径。此外,彭红兵强调,传感器产业发展要加强顶层设计,包括战略规划、产业链、生态链的整体布局。要发挥企业在创新发展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解决投融资问题。要引导企业创新,加强资源整合,要加强联合,发挥产业链优势。同时加强合作,尤其是对外合作,提高开放合作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