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总不如变化。电改的设计初衷,很明显是被现实狠狠撞了一下腰,而且险些骨折。出炉于电力供大于求形势下的电改方案,在实施之初,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电荒”。电改之帆,在这突如其来的惊天大浪中,遭风击浪穿,又如何能驱动一叶扁舟乘风破浪!
勿庸质疑,厂网分开的推进,促进了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十年间,中国电力装机以“赶美超英”的速度,迅速跃居世界第二大国,电网规模与特高压技术在全球首屈一指。而随着主辅分离的基本结束,使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爱之愈深,伤之愈痛。正是因为公众对于电改的呼声与期望前所未有,才有了对十年电改的深刻批评。尽管十年电改成效斐然,但人们更愿意指出其不足,就像“虎妈”教育自己的孩子,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改革途中并非都是艳阳天,不断涌现的险滩与暗礁,给改革平添了不少变数。然而,中国式改革,向来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抓牢了再往前挪,等不得、停不得、慢不得。改革的动力来源于公众的巨大呼声,来源于历史进步的滚滚潮流,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懈脚步。
电改十年,是否可以盖棺定论?
2002年2月,以国务院发布《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国办发[2002]5号文件,以下简称“5号文件”)为标志,中国开始了新一轮以市场化为基本方向的电力体制改革。
如果以“电改十年”为时间节点,是否就该以“成败论”盖棺定论呢?我们认为,十年来,中国电力体制改革推进虽然步履艰难,但市场化的基调与方向并没有改变,通过厂网分开、主辅分离、依法监管,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成效已经超出预期。
电监会高级工程师吴疆认为,通过厂网分开、依法监管的电力体制改革在新世纪初有效解决了我国“硬缺电”问题成效超出预期。
电力行业专家陈宗法认为,改革十年来,包括清洁能源的比重,和大机组的比重得到显著改善,技术装备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煤耗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电力行业内部搞对标管理,令技术指标得到显著优化。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分析说,从积极方面看,拆分成五大发电公司后,在促进电力建设方面增加了更多的投资积极性,发挥了很大作用。电力建设速度确实很快,最大年新增1亿千瓦以上,年均增幅达10%左右。我国没有再出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性的电力短缺,创下了世界电力发展史上的奇迹,并以最快速度成功应对了新一轮的“硬缺电”,满足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在城镇化、重工业化阶段对于电力的翻番式需求。
截至2011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已达10.56亿千瓦、当年发电量4.70万亿千瓦时,均为2002年的2.8倍左右。而如表1所示,与2002年相比,2008年,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电力装机增长10%左右甚至更低,而中国电力装机增长123%增速远高于发达国家。
国家电网公司发展策划部副主任张正陵介绍说,伴随着电源点的建设,电网发展也十分迅速,截至目前,新能源送出基本得到保证,无电户、村、县基本被消灭。除了边疆少数地区外,电网延伸覆盖面得到很大扩展。同时,电网等级得到提升,±800千伏特高压直流,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开始运行,电网主网由200千伏变为500千伏。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电力工业的增长速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0倍左右。
当然,业内对改革看法也褒贬不一。在有人认为改革十年是电源、电网、新能源建设辉煌的十年,电力体制改革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的同时,也有人认为,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多年止步不前,有些方面甚至倒退了。
电监会原副主席卲秉仁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就表示,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停滞不前,有些方面反而倒退了。
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叶泽甚至认为,中国电力市场改革没有完成或按时完成“5号文件”中提出的大部分和根本性改革目标和任务,改革确实不成功。这主要表现在:“厂网分开”初步建立了适用于发电市场竞争的产业体制,但却没有建立发电侧市场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体”改而没有“制”改结果是“体”改的成本支出了却没有获得“制”改的效益,这种非计划又非市场的体制与机制状态给电力工业和国民经济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直接和间接损失。
#page#
电改十年,还有哪些不足与遗憾?
不可否认,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之后,中国电力企业的竞争意识与战略意识显著加强,对于市场需求变动以及国家政策导向更加敏感,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电力的自觉选择。但电改十年所留给人们的遗憾也是明显的。
“厂网拆分后实际上也有不同意见。五大电力集团方面都建起大的办公楼,老总们坐的车多了,都按副部级对待,下边司局长也多了。大家都办电,电多了,但花钱也不少。”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对记者说。
他认为,电改成绩是明显的,但一些矛盾也暴露了,电力建设铺的摊子太大,重复建设不可避免,电力公司竞争带有很大盲目性。尤其是在建电厂方面,打得如同“一锅粥”。
“从实践上来看,没有当时设想的那么理想。”周大地说,“我们也试行过在某些地方竞争上网。美国也在加州试过竞争上网,一些电厂趁缺电时报高价,最终搞得加州电网差点破产。纯粹地以为电力供应多,就可以形成市场状态的想法不可行,执行起来不理想。何况我们国家把电价作为宏观调控手段之一了,现在连阶梯电价调整还要听证,难!”
显然,由于电厂建设的失序,使电力发展整体规划能力减弱,电力设备的利用率明显下降。实际上在用大量新增投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并非优化的电力投资,来实现供应能力的超快增长。同时,由于电价的管理体制,也使得电力行业经营状况变得恶劣。很多电力公司资产负债率很高,甚至出现亏损,经济效益比较低。
大用户直购试点受阻主要缘于市场化进程缓慢。电力行业专家陈宗法分析指出,目前发电集团卖电无法选择,仍是采用电网统购统销体制,这大大阻止了大用户直购电进程。当初搞大用户直购试点是按输配分开设计的,但现在市场化改革进程缓慢。
而一直伴随着争议前行的特高压逐渐被人们认可。自从2005年国家同意启动特高压工作以来,业内对特高压的质疑不断。大家质疑特高压的经济性、环保性和技术性。更有人认为,欧美、日本等传统发达经济体都没有进行商业化运行,中国为何要当先锋?在这种舆论、理念的影响下,特高压发展阻力大增。而我国电力增长迅速,加之国情需要,我国发展特高压空间很大。
至于输配分开,按当时设想,电网只管远端输电,到城市配电分开。但实际从技术上讲,配电不可能分成很多家。国外有些配电公司只是一个营销公司,设施还是一家,但推销的可以是多家。这相当于一个批发商,多个零售商。大用户可能有点选择,而小用户用不着选择。此外,在目前这种体制下,很多发电公司没有经济效益。上级要求保障电力供应,城乡要求实现同网同价。即使是偏远的农村,哪怕只有十几户人家,也要架电。
#page#
电改十年,最大缺失是顶层设计不足
业内普遍认为,电力体制改革十年来,在保障电力供应的同时,电力系统、电源结构、电网的优化越来越困难。我国目前的矛盾是,各大电力公司都在争抢电源所在地,电力整体规划没人负责。
“在电力领域搞完全市场经济,中国现在很难做。电力行业怎么可能带头冲击市场化建设?”周大地指出,现在一提改革,就提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有些人鼓吹,市场经济就是私有化经济。现在,仍有人鼓吹所谓自由市场经济。
他认为,要推进下一步的电改,首先要找出电力行业目前存在的主要矛盾,就是价格机制没理顺。由于电价不合理,形成合理的电价理论与依据非常难做,这里牵扯大量政策。如城乡同网同价,说起来简单,倒过来说是电网的一大成本。一次投资3000亿元,还要继续投,不能让电网光说责任而不去算经济账。再如,要支持新疆搞3000万千瓦的风电外输,但经济上谁来负责?没人对电网经济性做分析。
所以,电力体制改革要在合理的顶层设计基础上进行。而现在经济效益评价体系缺失,优化规划没人负责。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走一条中国特色的电力改革路径呢?
“先要解决眼前突出问题。不能光看情绪,有人骂电网公司成本不透明,这么大的资产,到底是价格问题,还是投资无效问题,我看两边都存在。但总体来说,价格没有反映需求,高耗电产业都跑到中国来了。”湖南省电力公司交易中心主任李湘祁认为,应针对电力行业突出问题来提改革方案。
电监会原副主席卲秉仁说,电力体制改革要有相关政府部门进行主导,进行顶层设计,而现在连一个改革的设计部门都没有了,怎么去“顶层设计”?因此,国家应重新设立专司改革的部门,这个部门没有自身利益,站在全局角度考虑问题。但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职能,政府的职能是公共服务,是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管理等,而不是直接插手微观经济。
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步入深水区的紧要关口,展望电改“后十年”,没有一种开天辟地的盘古气魄,没有一种百折不挠的愚公精神,没有一种大气智慧的郑和遗风,就不可能攻艰克难,将电改事业顺利推进向深入。当然,市场化绝不等同于私有化,不顾电力特殊自然属性的一味拆分,也并非理性之举。今后电改的顶层设计与方案调整,应更具智慧与理性,更显公平与正义。
操刀改革,就应敢于担当,推进改革,更当激流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