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变动导致新增装机市场增幅趋缓和格局变化
由于光伏发电成本仍高于常规发电,其发展得益于各国政府的补贴政策,在近期内还不能达到完全市场化状态,对补助的依赖性使得太阳能产业对经济环境的反应比任何产业都更加敏感。根据最新Solarbuzz、IMS和Ofweek等机构的研究数据,2012年全球光伏市场新增装机量约30吉瓦,较2011年增幅10%左右,其中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趋向缩减,美国、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家高增速填补亏空。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太阳能发电“十二五”规划》等政策已颁布实施,《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已获国务院讨论通过;据央视报道,我国风光储输技术近日实现新的突破,它能让风电、光伏发电等这些不稳定的电源,通过与储能发电相结合,瞬时搭配成像火电一样稳定的电源,并入主网,为破解新能源大规模并网难题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也使我国电网接纳新能源电源的能力大幅提升,光伏“十二五”期间的装机目标已经从最早的5吉瓦,经三次上调至21吉瓦,OFweek行业研究中心认为,此次光伏十二五装机规划的上调,实质上是管理层对外围环境疲弱的政策对冲;以“金太阳”为代表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已加快了布局,国家三部委确定了2012年的金太阳示范工程总规模为1.7吉瓦,这一目标已接近去年装机规模的3倍,远远超过了年初业内的预计,2012年预计国内装机总容量将达到5吉瓦,国内光伏需求未来依旧有望保持高增长。总体来说,行业短期发展趋势将放缓,长期市场潜力巨大,我国光伏产业对外依赖度逐步下降,增长空间巨大。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国际贸易争端愈演愈烈
尽管我国光伏产业市场、关键装备和主要原辅材料“三头在外”的格局正在转变,但在光伏电池销售领域总体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相当部分欧美本土光伏企业因竞争不济被迫退出市场,导致与我国光伏企业的矛盾迅速激化,加上美国总统换届选举等政治因素影响,欧美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纷纷抬头,美国商务部分别于2012年3月和5月下旬初裁向中国大陆光伏企业征收2.9-4.73%的反补贴税和31.14%-249.96%的反倾销税,终裁结果将在今年10月宣布,美国市场的大门基本就此向中国光伏企业关闭。我国为反制美国,商务部7月20日发布公告,对美国和韩国向中国出口的多晶硅发起双反调查。无休止的贸易争端正在一步步恶化我国光伏企业的生存环境,行业领先的龙头企业尚可通过美国建厂、第三方采购、拓展新兴市场规避美国双反,维持销量,而中小企业只能选择停产和半停产观望,等待行业回暖。
过度扩充产能引发全产业链价格大幅下滑
由于光伏产业总体处于发展初期,政府规划本身的不完善加上一些主管部门对规划的执行力度不够,使得产业规划对于我国光伏行业的非理性投资行为缺乏约束力,全国360个城市中有近一半数量的城市都将目光锁定光伏产业,提出了建设千亿级光伏产业园区的目标,国内众多企业在光伏市场火爆之际仓促投资大量的光伏项目,特别是技术含量低的组件封装环节由于门槛低、投资少、见效快,重复建设严重,小企业众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利润微薄,竞争力能力弱。据赛迪智库光伏所不完全统计,全国156家电池组件企业2011年的太阳能电池产能已超过35吉瓦,预计2012年产能在40吉瓦以上,超过全球产能的50%,已可以满足全球光伏电池的安装需要。随着产能的集中爆发,我国光伏行业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日益明显,形成严重的产能堆积和产能闲置问题。过度扩充产能带来的必然结果是市场供需失衡严重,产品价格一路下滑,据SOLARZOOM、Ofweek统计,2011年初至2012年7月18日,多晶硅价格由75美元/公斤降至21.5美元/公斤,降幅71%,电池片价格由1.24美元/瓦降至0.46美元/瓦,降幅63%,组件价格由1.67美元/瓦降至0.76美元/瓦,降幅54%,未来仍将持续缓跌,全产业链价格的快速缩水已导致光伏企业收入锐减及库存减值,营利能力大幅降低,全行业亏损。大企业资金雄厚,能够通过扩建产能,垂直整合和升级技术,进一步降低成本,利用先发优势拓展和巩固市场地位,而抗风险能力及成本控制能力较弱或贸然进入的光伏企业倒闭以及被兼并的现象不断涌现。
#page#
现金流萎缩和融资渠道收窄双重挤压资金链安全
光伏产业容量虽持续增长,但由于价格大幅下降,已导致企业增量不增收,经营现金流萎缩,过度发挥财务杠杆效应,采取激进的高负债扩张策略的企业债务偿付压力较大。而光伏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融资渠道的畅通与否对于产业的发展壮大至关重要,在当前光伏市场疲软,企业持续盈利能力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光伏股被集体打压,中国大陆光伏企业在美国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已严重削弱,国内A股2011年至今,除隆基股份实现IPO,海润光伏实现借壳ST申龙以外,上机数控、思可达光伏首发申请被否,恒基光伏被中止审查,快可光伏、日地太阳能、天能科技、欧贝黎、皇明股份、辉煌太阳能及英杰电气被终止审查,光伏企业上市募集资金、股票增发、发行债券的难度加大;风险资本亦对光伏企业持谨慎态度。近年来,银行信贷压缩,光伏企业同样遭遇“融资难”的问题。在2011年市场行情发生变化的初期,大部分企业凭借已有的积累可以支撑下来,但是随着行业调整的逐步深入,由于刚性负债(短期借款、应付票据、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及长期借款)占比较高,新增融资渠道的收窄使部分光伏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加大。经营风格稳健,负债水平较低,资产流动性较好,现金储备充足,资金压力相对较小的优质企业将平稳渡过行业低谷。
价格因素和履约能力促进市场两极分化趋势明显
光伏行业供求关系已完全逆转,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订单由过往签约预购改成短、急单形势,除考虑价格因素外,更多关注产品质量、信用状况和履约能力。从成本和光电转化率方面考虑,晶硅电池在成本大幅降低后,其优势逐渐显现,而薄膜电池由于设备一次性投入巨大,其大规模化商业应用前景更显黯淡,在全球三家主要的薄膜电池设备商欧瑞康、美国应用材料公司、美国FirstSolar(设备自给的组件商)中,只有FirstSolar尚幸存,晶硅电池在较长一段期内仍将占据市场统治地位;中小光伏企业由于技术和规模均落后于领军企业,生产成本及原材料采购成本均更高,只能通过牺牲产品质量(采用次级电池片、以及次级BOM材料)来获得成本优势以更低的价格销售,导致光伏发电系统存在很大的质量潜在风险,目前行业采购大部分倾向能提供十年的产品质量保证和10-25年的产品功率保证的企业,同时由于光伏行业企业资金链紧张,已出现个别企业不履约供货、付款延期、单方毁约的合同纠纷,部分企业甚至因此陷入经营困境。部分大型企业已着手建立客户信用档案,以便为业务决策提供依据,更好地控制客户信用风险,这些企业凭借其在生产成本、质量、品牌和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市场份额,行业格局上将会向寡头垄断靠近,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趋势明显。
光伏行业风险判断总体结论
我国光伏产业已步入调整期,短期内仍然面临供求失衡,市场不景气的巨大生存压力,此次光伏产业调整将分两个阶段:先是挑战极限的价格发挥挤出效应,是企业数量调整为主阶段;后是价格调整的主导作用让位于技术提高,是优秀企业市场占有率竞争阶段。从行业个体企业来看,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后的持续缓跌,将逐渐淘汰成本高企、没有独立品牌和规模较小的企业,而具备技术优势、品牌优势、规模优势和资金优势的大型光伏企业即使面对市场增速下滑也能够维持经营,并不断促进技术研发和规模生产,行业集中度将大大提高。根据主流观点,本次调整期预计持续至2013年下半年。调整期后,行业整合和淘汰基本到位,光伏产业各环节生产成本的加速降低使光伏发电竞争力提升,越来越多地区真正进入平价上网,市场趋于成熟,将迎来一段较长期的稳定快速增长,长期发展前景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