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智能建筑行业发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集成化程度不断提升。所谓集成化是指安防、网络、监控、智能分析、数据中心等等技术环节集中在一起形成大集成系统的搭建与应用。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智能化建筑已经完全向IT化及IP化方向实现了跨越式迈进。
在太极计算机楼宇科技与数字社区事业本部技术总监洪劲飞看来,智能建筑的集成概念是一个整体的各部分之间能彼此有机地协调工作,以发挥综合效益,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而高度系统集成是建筑智能化未来的趋势之一,集成的目的是互通互享互操作;本质是信息的共享;关键是开放性和标准化。同时,集成必须以建筑物的功能类别、管理需求及建设投资为依据。集成不是各种设备或系统的简单拼接,而是通过系统集成提高建筑物的科技功能和应用价值,达到"1+1>2"的效果。
"智能建筑的技术集成与IT化的优势在于管理成本的节约与个性化应用的提升,例如在智能楼宇的监控环节上,通过IP传输POE网络设备协议就可以支持完成。旧有模式下监控设备原本需要三根线完成的事情如今通过一根视频的同轴电缆就可实现,但实际上这远非只是停留在数字上的概念而是建筑内部智能化应用的一个缩影。"晓通网络智能建筑事业部副总监苏向阳如是说。
实际上,智能建筑在个性化应用上所凸显的优势较之管理成本的优化更加贴近实用高效的特点。单从网络综合布线的角度出发,在集成与楼宇管控上就包含了在一体化管理中的不同子系统的多种使用手段,而所有子系统都需要统一而完备的集成中心实现智能化的管理。
从智能建筑整体架构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在智能建筑内的系统实际应用当中,很多子系统在功能上相对比较单一,例如门禁系统负责进出管理,视频负责监控等,如何对终端进行进行统一管理,集成智能化管理手段的优势就凸显出来。
作为智能楼宇集成管理系统核心的集成中心实际上就是实现监视、控制和管理高度统一的一体化集成管理中心。中心通过视频、音频、计算机网络等集成网络与各子系统连接,实现与各子系统的交互功能。通过综合集成管理软件来实现统一采集和控制整个集成系统。同时,其配备必要的显示设备,实现大屏幕集中显示,并可灵活转换。值得一提的是,集成中心所配置的集中数据库系统来存放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同时在(BAS)中所涉及的智能设备不断增多情况下还可以扩展配置视频,语音、短信服务器,实现中心的高级服务功能,另外还可实现与移动用户或转往连接,实现远程管理。
以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为某国家银行总部构建的智能楼宇系统为例,太极自行开发了基于有源RFID标签人员定位及行为管理系统。该系统方案在楼宇内部关键区域安装了58个RFID读写器(定向、全向天线),结合摄像监控平台和门禁系统,实现了人员在整个大楼位置的全场跟踪,确保重点部位安全。当出现非法进入某区域、消失、拆卸等异常信号时,中央控制室可以声光报警并同时启动该区域摄像机拍摄现场情况,对信号特征立即做出相应措施。
#page#
IT与IB融合催生更多智能化应用随着IT技术迅猛发展,智能建筑IT化的实现助推了楼宇管理成本及业务价值的提升,而这种明显的变化关键取决于IT和IB(IntelligentBuilding)的有机结合。许多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需要一次或二次开发才能满足特定用户的使用要求,同时,智能化系统集成将由面向设备的集成转向面向应用的集成,运用IT技术可以挖掘更多的智能化应用。
而在锐捷网络渠道部总经理陈育锋看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智能建筑的楼宇自动化正朝着集成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迈进。通过物联网或云计算技术就可实现远程对楼宇网络及相关设备的运行进行监控管理,既简单又可以节约能源。例如锐捷的业务运行健康管理中心就实现了对网络和业务应用系统的集中智能管理,可以让有限的IT运维人员精力和IT预算投入到最关键的资源维护和保障中,切实降低复杂IT环境的管理难度,更轻松地把握支撑关键业务的网络和系统的运行状态。
"如果说智能建筑作为一个系统架构,那么包含在其中各种子系统的应用变化就会影响整个架构的变化,因为建筑无论走向何种应用方向都需要依靠网络技术来实现各种信号的传输。智能建筑在整体网络架构的设计上是否成功决定着集成管理中心的管控。从网络安全环境、后端的软件平台再到管理中的智能分析,实际上这就是建筑内部的一整套大的IT系统。"苏向阳介绍道。实际上,在传统的方案架构中很多的智能分析都需要通过后端的服务器来完成计算,而现在在前端配备一个智能化芯片就可实时完成大量的计算任务。例如对遗留物、过界警示及体育场内的计数服务直接在前端就可以实现分析,这就是智能建筑在IT化与IP化上的表现。
"建筑内部的监控系统中,相对于传统模拟产品图像画质不清,速度慢,智能建筑中的IP监控优势就可以很好的体现出来。用户只需要把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安装在前端,内置的芯片实时完成分析,非常便捷高效,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它已不再是单纯的硬件产品而是具备智能化处理能力的设备。"苏向阳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