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许多城市都在进行智能城市的实验,全球在建的智能城市超过100个。欧盟已经发布了智能城市计划,25座欧洲领先城市将会大量采用新的绿色能源技术。
在国内,已有近50个城市或地区提出了建设智能城市的目标,智能城市相关市场的规模超过1500亿元。据计世资讯的调查,2009年智能交通系统(ITS)市场规模达到180亿元,同期增长30%,ITS在许多发达国家占交通投资总额达到10%,而在中国只有1%,中国市场潜力巨大。
大量新城区的建设为智能城市的应用创造了潜在市场。
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每年要建50~60个人口在20~30万的新城。目前仅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在建的新城、新区项目规划面积就接近1万平方公里,其中既包括新产业园区,也包括卫星城等。
城市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业务系统整合、网络融合、城市管理模式创新、加强应用开发、提升公共服务和城市信息安全保障,都驱动了智能城市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智能城市的发展模式与国际不同,中国的城市化由政策主导,并且依赖工业化的拉动,IT基础还相对较差。所以大规模IT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各类工业园的智能化改造将带来大量商机。
台湾电信企业(中华电信、台湾远传电信等)在大陆多个城市展开了智能城市建设合作,IBM、思科等IT企业也希望借由智能城市建设推广自己的信息化硬件和软件产品。
五大关注点
智能城市建设如火如荼,想在其中分一杯羹的企业与机构,得关注5个关键点:政策、IT基础、技术能力、选址、城市功能。
关注政策
在国际上,智能城市的建设被纳入国家或地区的长期战略,并且围绕智能城市建设许多政府还提出了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等相关政策。这种循序渐进的长期战略制定使得企业、个人、研究机构都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互动。
但中国政府中央层面并没有对智能城市提出具体的指导和规范政策以及扶持措施。中央部门对智能城市建设的态度较为谨慎,而对短期内能形成产业拉动力的物联网更为支持。
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包含物联网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被确定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无锡、上海、成都等在内的众多城市都把物联网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
地方政府积极推动智能城市建设,其主要职能定位于规范和引导智能城市产业发展,以及在公共部门进行为产业服务的少量应用试点。成都市政府表示在推进“智能城市”建设中将做四方面的工作:提出规划、建立标准、倡导应用、购买公共服务,而建设投资则并不在其中。成都市“智能城市”的发展目标是“通过当地智能城市应用美好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来吸引相关产业的投资”,为此当地政府承诺与企业合作实施智能应用。
关注IT基础
发达国家的智能城市建设是IT技术逐渐升级的结果。日、韩等国的智能城市建设是基于e-Japan和e-Korea基础之上的,是城市信息化水平到达一定水平后的提升。国外许多智能城市在建设之前就具备较好的IT基础设施,靠近研究机构,一些国家甚至在选址时将这些因素列入重点考虑。新加坡的One-North工业园在选址时就已经具有了较为完备的公共交通、铁路设施,以及一些研发机构,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等。
中国的城市IT基础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宽带的接入上。中国的宽带、移动电话应用虽然发展较快,但普及率和世界主要国家有很大距离。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增加7330万。中国的宽带接入70%以上都依赖xDSL方式,线缆和光缆接入方式很少。韩国和日本国内的宽带光纤化率接近50%,而目前中国光纤接入上网普及率不足5%。
中国城市的互联网、电信网络、广播电视、供电网络等长期在建设和管理上相互分离,不利于智能城市应用的开展。智能城市的许多应用都需要各网络共享资源,例如网络电视、家庭网络、智能能源管理系统等。在城市中,这些网络的基础建设和管理都由当地的国有企业和相应的政府部门严格控制,其他企业甚至相互之间很难参与,它们之间的投资竞赛也带来大量重复建设。目前电信运营商、广播电视运营商包括电网公司都在铺设自己的光纤网络。
虽然自2006年以来推行的数字城市建设,但这个项目是由国家测绘局发起的城市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以信息采集为主,实际应用偏少。
目前已在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8个城市(区)开展了数字城市建设。数字城市依靠政府投资,仅在城市管道铺设、土地规划、交通检查等基本方面应用,而应用率不高。广州全市的摄像头和识别装置大概有60万个,这些摄像头不间断获取数据,数据量很大,但没有很好地得到处理,导致信息检索率还不到40%。
关注技术能力
中国在智能城市相关应用和产品的核心技术方面还比较缺乏,很多缺乏行业标准。中国汽车远程通讯系统(Telematics)、基于位置服务(LBS)、地理信息系统(GIS)、家庭网络、智能交通系统(ITS)、遥感监测(RS)等应用于智能城市的基本技术还在起步期。目前中国还没有官方的GIS和GPS行业标准,行业竞争混乱,产品版权得不到保护。在RS的应用方面,大部分应用行业均未形成适应行业应用的相对比较成熟的信息处理软件系统。许多技术长期都是在政府机构中应用,针对居民部门的应用很少。
中国的物联网基本是从初级阶段开始,要能够为智能化应用服务还需要相当时间。物联网发展的4个技术阶段:用于物流管理的标签(RFID)→行业市场垂直应用(食品安全、医疗等)→人和物的实时定位→远距离监控操作物体。在智能城市概念中,更多地需要后两个阶段的技术作为支持。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有待突破,在传感器、芯片关键设备制造、智能通信与控制、海量数据处理等核心技术上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国内开展智能城市业务的企业不多,其中华为提出的概念较为完善,但目前实际的业务开展还不多。神州数码、杭州华数、中国移动等都提出了自身的智能城市概念,但主要围绕自身产品的新应用,尚未形成一个整体体系。华为强调智能城市需要打造一个统一平台,设立城市数据中心,构建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3张基础网络,打造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智能应用层4个技术和产品层。
关注选址
欧洲许多的智能城市建设在大城市周边的老工业区,其目的是在城市扩大的情况下,将老工业区转型成为新的知识经济中心。亚洲的智能城市形态各异,既有卫星城、产业园区,也有现有城市的改造。
中国的智能城市涉及的城市种类分为:城中城、工业园区、新卫星城和现有城市。超过半数的智能城市概念应用在现有的城市中,这是与国际案例不同的特征,但在大城市中实现真正的智能城市并不现实。
“城中城”是指在现有比较成熟的城市中,选择局部区域建设智能城市,例如成都的金马国际体育城项目、长沙的梅溪湖项目、南昌的智慧鄱阳湖项目等。这些项目大多是商、住混合的建筑群。
工业园区:对现有的工业园区进行智能化改造,或是建设新的智能工业园区,例如苏州工业园区、成都天府智能互联新城、杭州湾新区等。智能园区往往以绿色产业、高科技产业的主导,园区智能化系统主要为园区内的企业运作和员工生活服务。
新卫星城:为了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和环境压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各地都在进行新城建设,以“智能城市”为概念的新卫星城也逐渐增多,例如上海的南桥智慧新城、南京的红花-机场新城、佛山的东平新城等。
#page#
关注城市功能
国际智能城市定位明确,智能城市应用与城市定位紧密结合。能实现整体智能化的城市都是小规模的城市,强调在互联网层面实现全面的城市功能,这些智能城市应用紧密围绕城市定位。
中国的智能城市的功能主要分为两类:宜居型和产业促进型。
宜居型智能城市通过智能化改造提高公共服务和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宜居型智能城市的特征主要有:低碳、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安保等。产业促进型的智能城市主要在新工业园区和新卫星城中,各项服务和技术都是为了企业发展服务,一些老工业园区也在进行智能化改造。
2009年,苏州工业园区特别制定了《2009~2011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并大力推进无线园区、智能公交、数字城管、公共信息屏等一批重点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智能园区的特征主要有:节能、高科技产业聚集、智能园区管理系统(ICMS)。现有园区的改造采用单个项目智能化的模式,分别改造建筑、医疗、小区、交通,尚未实现全面整合,新建园区更重视整体规划和协调。
宜居型的智能城市大多在大城市中,地方政府的规划希望面面俱到,缺乏特色。许多城市的智能城市规划包含交通、安防、产业促进、政务、市民生活等很多方面,缺乏重点。大多数智能城市的应用是为了解决城市现有的管理问题,例如,交通拥堵、人口管理、政务流程复杂、医疗效率低等,而不是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战略服务。由于大城市数据处理和管理工作量大,往往只能做到行业信息化。
很多城市提出智能城市概念的目的在于吸引新投资,智能城市只是附带的试点项目。智能城市、智能园区建设能改善投资环境,成为了各地政府招商引资的新口号。“智能四川”计划主要是打造包括软件与信息服务、网络通信、数字视听、电子装备等6大产业基地,而城市智能化只在少数几个城市进行政务方面的试点。思科将在重庆牵头建立规模达百亿元的通讯产品制造基地,同时在重庆合作试点建设“智能+互联城市”。IBM与深圳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宣称要加强在深圳的投资和发展。
智能城市的建设模式
国际上的智能城市建设注重公私部门的合作,有众多企业参与,以企业形式管理项目。韩国仁川市松岛新城的开发吸引了众多企业参与:盖尔(房地产)、摩根斯坦利(房地产融资)、大宇建设、LGCNS(IT服务)、微软、GE、ISS(教育服务)等。
目前中国的智能城市项目,近1/3是当地政府与IBM、思科合作,近1/3由当地电信运营商发起,少数房地产开发商也将参与建设。三大电信运营商正在大力推动“无线城市”的建设。2009~2014年,中国移动将在江西省投资200亿元建设“无线城市”。2009~2012年,中国移动在北京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将投入资金约180亿元。2010~2012年,江西电信将在鄱阳湖地区建设“智慧鄱阳湖”项目,投资36亿元。房地产开发商也希望借由“智能城市”的概念提升自己产品的影响力。电力、交通、电信等基础建设都被地方国企控制,其他企业很难参与;另外,智能城市目前多是试验,发展前景不明,一般企业不愿意进行大规模投资。
中国政府主导的智能城市建设多采用招投标的方式,较少采用企业形式的项目管理方式。新卫星城中的智能城市项目,由当地政府专门设立的负责新城开发的职能部门负责。
佛山东平新城的智能城市项目由政府下属东平新城建设委员会及其国有独资企业全权负责新城的开发、招商、智能系统建设等。现有城市的智能化改造中,不同项目的招投标由不同的政府机构负责,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也阻碍了最终统一管理平台的建设。在这类招投标中,项目费用由招标的政府机构支付,资金规模都不大。市政府负责信息化的相应机构负责协调、规划,但并不具备实际的执行能力,实际的执行由分管交通、医疗、警务的机构分别进行。政府机构负责(或者聘用专门设计公司)智能城市的初期规划,然后招标,实际参与建设的企业在规划期参与较少。近来宁波等城市也开始尝试采用组建专业投资运营公司的方式管理智慧城市项目。
智能城市的投资主要依靠电信运营商和政府投资。“无线城市”建设由运营商全部建设和管理,政府仅给予少部分资金补贴。
厦门“无线城市”:运营商建设运营,靠手机流量或广告手机获益,政府负责协调组织工作,同时给予250万元的资金补贴。广州的“无线城市”:市政府300万元“启动资金”以及此后每年几百万元的财政投入,占总投资10亿元中不到5%的资金。在沈阳与IBM合作的智慧城市开发中,沈阳市政府将在5年内投资3亿元。未来宁波市每年投入智慧城市的资金将不少于10亿元,但其中包括相关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
房地产开发商参与智能城市建设,是否能进行持续大规模投资和后期运营维护令人担忧。在长沙梅溪湖地区建设智能化的商住区域,规划投资近200亿元,但合作方美国房地产开发商盖尔最终由于资金合作方式等问题,退出了合作。房地产开发时由开发商负责智能化系统的建设,而实际运营时由物业公司负责,后期维护和管理存在隐患。
智能城市的盈利前景不明,导致参与的普通企业少,它们多采取与电信运营商合作的方式推广自己的产品。温州市表示鼓励企业参与智能城市的建设,但盈利模式需要企业自己探索。目前海尔正在“三网融合”的12个试点城市积极布局,寻找与广电以及电信运营商合作,推广智能家居。
总的来说,中国智能城市远未达到能大规模发展的阶段,政府应及时出台长期的城市信息化战略作为指导,防止重复建设、投资浪费。智能城市的模式要从“销售产品”向“提供服务”的模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