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国企业已在探索物流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成就。然而,总体而言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如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低,基础信息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发展缓慢,物流信息化发展战略欠缺等问题。文章从物流信息分析入手,对物流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做了界定,对比研究了国内外物流企业构建物流信息化的文献,然后具体分析了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现代物流的根本宗旨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满足客户需求,并越来越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等发展趋势,其中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在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物流信息及其相关信息,这些物流信息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在今天的信息网络与知识经济时代里,竞争的日益白热化要求企业对自身的管理和市场要求做出快速反应,而建立现代物流信息化体系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在这种背景下,对企业构建物流信息体系的研究显得很有必要。
1、物流信息化系统概述
1.1物流信息化的概念
张铎,柯新生(2004)指出物流信息化是物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以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
1.2物流信息化系统的概念
琚春华,将长兵(2004)指出物流信息系统是物流企业按照现代管理思想和理念,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所开发的信息系统。可以理解为用系统的观点、思想和方法,以电子计算机为基本信息处理手段,以现代通信设备为基本传输工具,通过对与物流相关信息的加工处理达到对物流、资金流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并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的人机系统。物流信息系统以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存储的数字化、物流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化等为基本内容。
2、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2.1国外物流企业信息化现状
2.1.1美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1)普遍采用条形码技术和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提高信息采集效率和准确性;采用基于互联网电子数据交换技术进行企业内外的信息传输,实现订单录入、处理、跟踪、结算等业务处理的无纸化。
(2)广泛应用仓库管理系统和运输管理系统来提高运输与仓储效率。
(3)通过与供应商和客户的信息共享,实现供应链的透明化。运用JIT、CPFR、VMI、SMI等供应链管理技术,实现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协同商务,以便“用信息替代库存”,降低供应链的物流总成本,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2.1.2日本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日本物流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很快,物流业年均增长速度在5%左右,而物流信息化发展速度年均达到10%。物流信息化应用程度比较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汽车制造业与部分专业物流企业。
(1)物流信息化的目标模式是以提高效率为核心,而不仅仅是追求单纯的效益。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丰田汽车公司设计的物流系统。它把目标定位在,通过信息化管理,使对客户的供货期由35天缩短至15天。系统的各个物流单元都是围绕着如何缩短供货时间,提高供货效率来设计解决方案,从而整合成一个高效率的物流系统。他们把提高效率视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增加了投入,物流成本也可能会增大,但却赢得了时间和空间,提升了竞争力,扩大了市场份额,效益也就在其中了。
(2)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标准化程度较高,形成了一些成熟的物流信息管理软件,实用性很强。包括仓库管理软件、运输管理软件、货代业务系统、港口管理软件、舱位管理软件等。
2.2国内物流企业信息化现状
2008年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对中国企业物流信息化现状和趋势进行了调查,针对物流企业信息化质量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1)信息化意识普遍提高,信息化进程正在加快
由于调查对象主要是大中型企业,因此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和企业网站的比例较高。大约74%的企业已经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大约77%的企业已有自己的网站,已建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系统是内部局域网的和广域网的各占大约一半。
(2)信息化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
企业每年的信息激化建设不高。大约35.7%的企业每年IT投入不足10万元,10万~30万元的占23.2%,二者合计接近60%比例。企业IT投入超过100万元的不足18%,这与他们的营业额相比形成一个明显反差。即使是大型企业,其信息化平均投入占企业营业额的比例也不足1%,与发达国家比较相差甚远。
(3)应用整合困难
企业数据库整合的比例低。采购、库存整合比例最高,但也仅有54%和43.7%。客户管理整合的比例不足40%。供应商评估、运输、配送整合比例尚不足30%。与合作伙伴或上下游企业实行系统对接的比例低。根据调查只有订单系统的比例超过60%,配送系统对接比例不足35%,库存系统、共用操作平台和数据库共享对接比例分别仅有24.6%、24.6%、21.7%。
(4)对系统建设总体评价不高
信息系统对决策的支持力度不强、系统开发费用高、功能不够、跟不上业务流程变化是最主要的问题。从调查结果来看约一半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决策的支持力度不强,其中38%起到初步的支持作用,13%基本与决策无关。另一方面,大约39%的企业在利用数据分析对决策进行优化,大约10%的企业开始采用数据挖掘和智能系统。这也说明,通过信息技术对企业决策支持的潜力和市场空间十分巨大,目前仅仅是个开始。
3、物流企业构建物流信息化体系的对策及建议
物流企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物流企业对信息化体系建设的目的要十分明确,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及企业信息化体系建设的自身规律,分阶段、分层次进行,科学规划、稳步实施。
3.1创造良好的体制及政策环境
首先,要打破在条块分割、在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作用下,物流企业因无法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而造成效率低下。国家要在制度上保障物流企业能够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需要进行资源的自由配置,同时应当制定和推行符合国情的物流产业政策以及相关的配套政策,它包括涉及物流产业的投融资政策,如鼓励和扶持一些骨干物流企业在境外上市,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和再发展,给予一些骨干物流企业再技术改造的财政补贴、贷款贴息、银行长期低息优惠贷款等;对物流产业立法,完善物流产业的法律法规,颁布实施物流总体规划。
3.2加强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建设
现代物流的纵向集成需要加强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体系的建设,强调物流的微观集成、自身集成与宏观集成系统发展。
加强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是针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虽然近年来政府和企业加大了对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投入,但从实施的总体效果来看,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物流信息系统的总体成本过高。究其原因,是因为缺乏先进适用并且经济合理的基础性关键技术。因此,要集中力量对现代物流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降低关键技术普遍使用的整体成本,以及对现代物流核心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形成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加强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建设。关键技术的研发主要包括针对信息采集、快速反应、管理监控以及双向通讯等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
3.3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为契机整合信息产业链
信息化体系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系统的硬件平台建设应在统一规划的条件下与软件建设同步,硬件的建设要与当前所处的层次相适应。由于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各个阶段对硬件要求不同,如数据的流向、数据量的大小等,所以不能追求一步到位,追求所谓的“更快、更好”,这样只会造成建设资金的浪费。
3.4采用新标准和新技术建设物流信息平台
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方向是要实现标准化和革新化。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传统的EDI方式存在很多局限性,已经不适应当前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目前,日渐成熟的扩展标识语言(XML)为EDI提供了在因特网上的解决方案。XML是一种与HTML有关的、功能强大的编程和数据库工具的变速器。它是一种通用的表示法(数据格式),允许计算机存储和传输那些能够被其他计算机系统理解的数据,它保持了数据的结构和内容,而将商业规则从数据中分离出来。
4、结束语
在物流企业日益重视经营战略的情况下,建立信息体系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从目前来看,物流企业应加强自身管理及对信息系统的认识,把建设物流信息体系作为提高竞争力的因素来对待,这是一种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家应加快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标准化进度,也要在制度上保障物流企业能够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需要进行资源的自由配置。同时软件商应深入物流企业了解情况,为物流企业设计出真正适合其行业特征及业务需求的信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