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月来,社会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我国西南地区所遭受的严重旱灾。截至3月30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达1.16亿亩,有2425万人、1584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全国因旱饮水困难人数是常年同期的2倍多,其中西南5省占全国的80%,为1939万人。从眼下的情况来看,旱情还将呈发展趋势。
在中国水资源最为丰富的西南地区,缘何会发生这样的旱情,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旱情所带来的影响,在城乡之中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局面。在媒体的报道中,几乎所有缺水的画面都集中在农村;城市地区虽然也身处“缺水之境”,但自来水供应充足,基本无缺水之虞。据有关媒体报道,尽管旱情持续了5个多月,但在旱情重灾区云南省昆明市,虽然停止了城市景观用水,但并未采取其他相关限水措施。不久前,城区一条水管爆裂,上百吨自来水流失,一些高耗水行业,类似洗浴中心等场所依旧门庭若市。昆明节水办主任龚询木表示,只有在城市正常供水不能保障的情况下,才会采取限制性措施。与之相对的是,自去年入冬以来,昆明受干旱影响的农村迅速增长,受灾人口和面积不断增加,受灾群众饮水困难的问题始终未得到解决。
一面是大量农村地区的居民每天要花四五个小时时间跋山涉水找水喝,就连饮用水都十分缺乏;一面却是城市大手大脚地用水,两相对比之下,不得不令人心生感慨———为何因旱灾受伤的总是农民?毫无疑问,这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体制是密不可分的。在公共资源的分配上,很多地区都习惯了以城市为中心,向发达地区优先配置资源,而农村地区因为居住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于是常常就成为“财力不足”背景下被忽视的对象。据有关数据显示,昆明市的1400多口水井,有1100多口分布在4个主城区,而留给7个县的,只有区区300多口。作为昆明的水源工程,云龙水库每年向昆明主城区供水2.5亿立方米,占昆明主城供水总量的70%以上。由于当地水资源被转移到城市,住在禄劝县云龙水库周边的村民反而喝不到水,只能自己去找水。在正常年景中,农民们靠天吃水,问题还不是很突出,但是一旦遇到这种多年不见的旱灾,农民就成为最先受到冲击的群体。
毫无疑问,水是非常重要的公共资源,每个人都应该公平地享用,在水资源分配中继续沿袭这种城乡二元体制,不仅不利于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差别、社会不公。按照我国《水法》的规定,在旱灾来临的时候,先保人口密度大的地区的饮水,再保工业,最后农业。但是,保障城市、工业用水并不意味着可以任其“予取予求”,尤其是在旱情程度如此严峻、农村地区居民用水极度匮乏的情况下,适时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对城市、工业用水进行适当的“限制”,一方面既有利于培养人们的节水意识和习惯,同时也可把节约下来的资金和水资源用于改善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事实上这对于整个地区的水资源节约利用也是一种更为长远的保障。
眼下,人们在关注、支持西南地区抗旱的同时,也在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常年雨水充沛的西南地区遭此大旱?应该看到,这里面有自然的因素,但同时也和我国水资源分配体制、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密切相关。因此,无论是从眼下抗旱形势的需要,还是从解决长远水资源供需矛盾、统筹城乡发展出发,都需要我们改变以往在水利资金的投入上偏重大江大河、偏重城市的做法,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理顺城乡水资源分配体制,将区域内的城乡人口统筹考虑,而不能把水库建成某个城市的专用水库。据了解,现在云南一些地区已采取一系列举措,加大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以求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被动局面,走出水分配失衡的城乡困局。希望这些措施不只是大旱之下的应急之策,也希望更多的地区能够在此次西南大旱中反思各地在发展建设中的不足,以此为契机缩小城乡用水差别,推动城乡水资源统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