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是我国的
物流企业,一家是外国的物流企业,两者在竞标同一笔生意时,后者竟以高出前者20%%的价格拿到了标的!”中国
交通运输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德荣回想起几年前调研时碰到的一件实事,仍不免感慨。
“为什么别人心甘情愿多花20%的资金也要选择外国物流企业?”王德荣告诉记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外两个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一样,我国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很难满足发标方的要求,所以只能看着“肥单”流进别人的口袋。
“2007中国物流企业信息化推进大会”刚刚结束不久,其主要议题就是如何提高我国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我国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洪京一: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不可或缺的手段。物流信息化是指采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和电子等现代信息技术解决运输、保管、包装、流通、加工等环节。
物流信息化不仅仅包括制造企业和商业企业的原材料和半成品的流通信息,也包括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组织运输和配送以及信息反馈等内容。及时畅通的物流信息有利于政府掌握行业发展的信息,加强宏观调控。
2006年我国物流行业信息化投入总体规模达到33.58亿,比上年同期增长27.5%。其中硬件投入同比下降了11%,软件和信息服务占了28.1%和14.1%,分别增加了7%和5%。
近几年我国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呈现出一些特点:第一,物流过程动态信息采集难度高。现代物流对实施动态管理有很高的要求,要求随时掌握货物的情况;第二,物流信息系统要求高度的开放性。物流信息化核心是通过信息流的整合来控制流程,其作用是面向全过程、跨领域的信息,通过方便、高效、有序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支持物流业;第三,物流信息化要求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密切配合。物流业务流程当中包括政府监管,例如车辆的监管、通关的监管,对食品药品的一系列监管等,物流信息化要求其他监管业务也要实现信息化。我们面临着信息孤岛的问题,使物流信息化的价值得不到体现。
刘献军:在过去的2006年,人们惊喜地看到,我国物流企业正在高速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物流信息化越来越显示出来其重要地位和战略作用。
然而,尽管如此,我国的物流业当前仍处在比较原始、低级的阶段。据官方统计,我国已经实施和部分实施信息化的企业只有21%,全面实施信息化的企业仅10%。在整个行业供应链当中,我国物流企业与上下游的信息基本无法实现共享,导致流通成本居高不下。
张向宏:根据我们的调查,目前我国物流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非常强烈。这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客户对企业实施经验的关注度在增加,他们会问物流企业曾经做过什么样的案例;二是物流企业对人才的关注也在不断增加,80%以上的企业都希望对其员工进行培训和交流;三是企业对标准的关注在增加,由于目前国内的研发能力无法和国际同行竞争,物流信息系统的标准较为混乱,不成体系,难以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共享。
但目前,我国软件产品对物流企业业务的支持度不高。有60%%的物流企业觉得信息管理系统对决策的支持不高,28%认为起到初步的支持作用,13%认为基本与决策无关。目前开发出来的系统产品跟国际上新标准、新产品接轨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