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终,中央最重要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发改委因为两项备受争议又舍我其谁的任务(或者说争端),再一次走上风口浪尖。这两项任务,一个是清理违规电站项目,一个是实行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它们如同发改委手中端着的两碗水,其中一碗要浇灭电站建设之火,另一碗水则要在煤、电之间端平。
毫无疑问,这是两项高难度的任务。
关于电站建设问题。这一轮清理和去年春天对钢铁项目、对铁本的清理,至少在舆论环境上已经今非昔比。
首先发难的不是发改委,而是专家学者和地方政府。去年12月中旬,在北京香山的一次研讨会中,媒体报道“16学者问责发改委,电荒与电力过剩均因体制缺陷”。报道称“小雪之中的香山饭店弥漫着火药味道,16位专家‘枪口’迂回反复地对准国家发改委。专家们认为,不论是电荒造成的巨大损失,还是盲目上马的投资热潮可能导致的电力过剩,审批部门都难辞其咎。”该报道面世没几天,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就发表长文,将矛盾直接对准发改委的具体负责人,要求该负责人为大缺电负责。在专家学者强烈质疑的同时,媒体不断从地方政府那里采访到大缺点造成损失的具体数字。
面对专家学者和地方政府通过舆论发出的连番质疑,发改委似乎被动了很多。12月16日,发改委在其网站上挂出了一篇题为“电力工业成就”的文章。文章表示,“针对电力供需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未雨绸缪,及时调整了‘十五’电力发展规划,加强了宏观调控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了电力建设步伐,缓解了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样的辩解,与专家学者义愤填膺的态度相比,多少显得有些苍白。
不过,发改委还是用来自最高行政当局的文件回敬了专家学者和地方政府的发难。据报道,《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坚决制止电站项目无序建设意见的紧急通知》已经在12月发出,与之配套的对违规电站建设的清理工作正在启动。发改委手中已经端起一碗灭火的水,其要浇灭的对象,是投资规模高达6000亿元人民币的电站违规建设之火。
面对部分专家学者的指责和地方政府的强烈反弹,以及强行清理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发改委的这碗水能不能浇得下去、如何浇下去、即使浇下去能不能扑灭地方政府熊熊燃烧的火焰,至少目前还是未知数。
与清理违规电站项目相比,煤电价格联动机制也是一碗水难以端平。
改革的不同步,造成了市场煤与计划电的尖锐矛盾。一方面,煤的价格已经完全市场化,另一方面,电的价格仍由发改委主导控制。发电企业作为燃煤消费的大户,在不能自主定价的背景下,当然希望煤的价格能够继续低廉,继续走计划的道路,这导致煤电双方的争端日趋激烈。解决的途径只有一个,就是电的价格市场化。但是,电力体制的改革并非一日之功。于是在2004年年末,发改委出台了《关于建立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的意见》,意图在煤电之间把一碗水端平。
12月29日,煤炭订货会在河北秦皇岛召开,这是一场注定要吵翻天的会议。虽然发改委要求煤炭产运需衔接要坚持“三优先、三符合”的原则,要求各地区、各行业和企业要识大体,顾大局,相互支持,协作配合。但是,这样的订货会注定是一次比一次难开。
正如本系列年度经济盘点开篇分析的那样,发改委年末启动的违规电站项目清理和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又一次突出地体现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企业市场行为和行政调控手段之间存在的双重二元思维的矛盾和冲突。
记者注意到,处在矛盾和冲突中心的发改委,高高举起了科学发展观的大旗。在对年终会议进行报道时,发改委的表述是“会议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总结2004年发展改革工作,研究部署2005年发展改革工作。”发改委主任马凯在会议上所做报告的题目就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做好2005年发展改革工作”。在报告中,马凯几乎是言必称科学发展观,并表示2005年的发展和改革工作,需要把握的一条红线就是科学发展观。即使是在对煤炭订货会进行报道时,发改委的刊物也有这样的表述,“这次会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研究推进煤炭订货方式改革,进行重点煤炭产运需衔接,为明年的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能源保障。”
看起来,对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矛盾、对于企业市场行为和行政调控手段的矛盾,发改委意图通过加大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认识和共识,加以化解。这个大方向当然是正确的。记者期望,也相信,发改委高高举起的科学发展观大旗,不但是昭示给地方政府和企业看的,也是给自己看的。科学发展观的大旗,不但要指引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发展方向,也要指引发改委的工作方向。
可以肯定的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2005年的发改委仍将在宏观调控中扮演吃重的角色,现在端着的两碗水,更是重中之重。因为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长期的、稳定的、可持续的能源供给,做到不缺不滥,绝非易事。
这两碗水不好端,端不好就洒自己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