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6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的支持下,水利部从2003底起在山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五省(区)26个县(市)启动了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实施这一工程的项目区内部分农民,做饭炒菜已经基本告别祖祖辈辈从未断过的浓浓炊烟。低廉的电价,使绝大部分农民从过去的“怕用电”变为“想用电”,“少用电”变为“多用电”。小水电代燃料这一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于一身的新发展模式,正悄然改变着西部一些农民沿袭了数百甚至上千年烟熏火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一个村一年少砍1500方木材
位于云南省腾冲县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上的界头乡大园子村,是云南省首批小水电代燃料试点村之一。走进大园子村,水泥铺面的村道、整齐的院落让人耳目一新。“现在用电做饭,比烧柴还省,谁还愿再去砍柴?”村民杨开达说。
过去的大园子村完全靠烧柴做饭取暖。过去这个村每度电6毛钱,村民们只用来照明。实行小水电代燃料后,电价每度降到2毛,现在全村360多户人家,已经有290多户与村里签订了不砍柴协议,正式成为村里的“代燃料户”。其他户也正在做准备工作。
“以前村民们如果不去村后的高黎贡山上砍柴,就要到自家自留山里去砍。去自留山,来回都要走七八公里山路,一个壮劳力,一天也就砍一担柴。年终岁尾,全村人上山砍柴,差不多要忙一个月。”村支书孟金阳说,“以前每户人家每年平均要烧5立方米左右的净木材,300户人家,一年就是1500立方米,现在不仅不用砍柴了,还腾出了一大批劳动力。”
在大园子村的农家房顶上,如今已再也见不着袅袅炊烟。界头乡乡长马文寿说,全乡首批被国家列入试点的3个村1048户农户,到2004年底全都实现小水电代燃料后,一年省下的木材将超过5000方。
“这对巩固全乡6000多亩地的退耕还林成果太有用了。以前没有办法解决这一难题,我们乡干部压力都很大,现在真是‘有电一身轻’。”马文寿说。
农民“烧电”人均少花百元
小水电代燃料是个好项目,但是代燃料的电农民是否用得起?“烧电”与烧柴和烧煤相比,“烧电”是否更划算?
云南省剑川县仕登村农民李德彬算了一笔账:他家5口人,一年纯收入有1万来元。搞小水电代燃料以前,他家夏天烧柴,冬天烧炭,偶尔还烧点蜂窝煤和液化气,每年全家的燃料支出超过1000元。燃料改用电后,他家每年大约要用1500度的代燃料电,按每度电0.17元计算,总共不到300元,比烧煤烧柴省六七百元。300元在全家一年的纯收入中,所占比重只在3%左右。
在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贵州省普安县,以烧煤为主的营山村农民张仕林也算了一笔账:他家4口人,一年平均要5吨煤,每吨煤在当地的平均价格是160元,5吨共是800元。改用小水电代燃料后,他家一年大约只需用代燃料电1200度,每度0.19元,只需230多元,比起用煤,可以节省500多元。
低廉的电价,也使过去习惯“开灯吃饭,关灯睡觉”的农民,用电积极性大大提高。贵州省普安县海马庄村,实行小水电代燃料后,村民用电量基本是成倍增长。另外,无论在云南、贵州还是四川,以小水电代燃料后,农民的燃料支出费用人均都降100元左右,个别农户,一年的燃料费支出甚至节省上千元。
水利部水电局局长程回洲说,小水电代燃料项目试点前,水利部在全国范围内对2万户农户进行了调查统计,发现人均纯收入1300元的农户,可接受的代燃料电价是每度0.17-0.18元;人均纯收入2000元的农户,可接受的代燃料电价是每度0.22元;人均纯收入2500元的农户,可接受的代燃料电价是每度0.26元。从试点情况看,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都不低于这个水平。
小水电“助推”农村小康
一些地方在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中,结合本地实际,把这一工程作为带动当地农民建设自己“小康”家园的“龙头”,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贵州省普安县自2003年底被水利部正式列为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试点县后,当地县委、政府当即决定,把小水电代燃料工程作为项目实施村寨“小康文明示范村”建设的龙头,一方面组织城建、水利、卫生、农业等部门对项目区的7个村进行认真规划;另一方面给每个村拨10万元专款,用于村里通村便道等基础设施建设。
已经用上了小水电代燃料电的农户,建设小康文明村的热情普遍高涨。改水、改厕、通村串寨路的硬化,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提供部分物资支持下,村民自己出工出力,干得热火朝天。海马庄村村支书张明说,自从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后,村民们都像换了个人,以前村里开会,难得有几个人来,现在一通知,很快就到了,干群关系大大改善。
从砍柴烧火做饭中解放出来的农民,也在积极寻找增收的路子。云南腾冲县大园子村今年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后,农民把省下来的劳力都投入到了烤烟种植中。大园子村气候土壤条件都很适合种烤烟,2004年烟价好,多种一亩烟,农户的净收入就可以增加800到1000元。贵州普安县海马庄村常年到附近砖厂打工的农民,已经增加到80来个,一天带回的收入就有近千元。贵州省普安县县委书记龚修明说,用哪一种办法增加农民收入最有效,在西部贫困地区尤其是个难题。小水电代燃料通过直接为农民减负,帮助农民增收,对西部地区如何利用当地优势资源解决“三农”问题,启发很大。
小水电代燃料工程
仍需加大推广力度
据了解,我国可开发的小水电资源有1.2亿多千瓦,目前已开发的只有3000万千瓦,从资源储量和分布上看,在我国农村水电资源比较丰富的800多个县,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都没有问题。
按照水利部的规划,我国居住在退耕还林区、自然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区和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小水电资源丰富,可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的农村居民共有2830万户、1.04亿人。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实施后,每年可直接减少薪柴消耗1.49亿立方米,保护森林3.4亿亩,减少二氧化碳2亿多吨,二氧化硫92万吨,社会获得效益360亿元。
我国已完成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规划的共有25个省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886个县,其中又以云、贵、川等西南地区和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小水电代燃料人口所占比重最高,分别为42.8%和22.5%。2003年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的实施省区,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的云、贵、川、桂4省区和黄淮海区的山西省,试点项目共26个,覆盖农户7万多户,近30万人。
但这一实施规模与这一工程可能带来的巨大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比,实施力度仍然太小:按一年30万人的进度,1.04亿人,全部实施完毕也要340多年。
一些地方干部说,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实施后,项目区农民基本都不再上山砍柴。树留下后,不仅生态保住了,水土流失治理的难度减轻了。节省下来的劳动力,又可以用于创造其它财富。这种集富民、利国、利社会于一身的工程,应加快进度,争取早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