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网站及IT支出的大幅增长都预示了企业信息化的步伐正在加快,这是企业受市场压力的驱动及信息化的前景引诱所致。然而,被企业寄予厚望的信息化要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灵丹妙药仍面临挑战。
企业信息化的热潮正在中华大地涌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发布的《2003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称,截至2003年12月31日,国内已有近60万个网站。其中,从网站性质与服务内容来看,企业网站数的比例最大,占整个网站总数的70.9%。企业网站所占比例之重不仅表明了企业信息化开始驶入快车道,也凸显了企业已把信息化视为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盈利能力的良方。
其实,不仅仅是企业网站的增长,作为企业信息化的重要衡量指标的IT支出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据计世资讯报道,2003年中国IT市场支出总额为2520亿元,同比增长11%,2004年将达到2898亿元,增长率为15%。其中硬件市场规模为1901亿元,增长率为10%;软件、服务市场规模分别为539亿元和458亿元,增长率为25%和27%。除了预计的政府部门的400亿IT采购规模外,作为信息化主力军的众多企业的IT支出自然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面对经济全球化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市场竞争的规则正变得越来越复杂。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中抢得先机,企业需要有高人一筹的适应能力。这种适应能力必须落实到企业作业、管理、经营等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企业信息化则成为衔接这些环节的支点。企业信息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画:通过选择先进适用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和软件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充分开发、广泛利用企业内外信息资源,逐步实现企业运行的全面自动化,打造一个高效和适应能力强的企业。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许多企业的管理者抱着一“信”则灵的观点,认为企业只要上了信息化的大船便可以万事大吉。许多企业争先恐后地叩开了信息化的大门,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对硬件、软件及网络投资也呈现上升的趋势。正所谓“欲速则不达”。许多企业在信息化方面却陷入了误区,许多企业推进信息化的效果难如人意。在许多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到了应用的具体工作中甚至变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不可否认,那些心急着想吃信息化这碗热豆腐的企业在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摆在许多企业面前的首要挑战是企业信息化的投资效率不高的问题。据《证券时报》报道,在深圳,尽管在信息化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真金白银,但企业信息化有效率尚不足20%。于是,企业信息化的投资似乎成了无底黑洞。尽管诸多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了先进的硬件和网络设备,建立了计算机中心,引进稳定可靠的软件系统,但却造成了大量的设备被闲置,高端的计算资源被极大浪费,企业的生产效率依然低下。
作为企业信息化体系核心的ERP系统建设也是如此。ERP进入中国多年,有专家称,已实施的ERP“三分之一能用、三分之一失败、三分之一修改后能用”,有的则称已实施的1000家企业中大多数失败,更有说法是“ERP实施成功率为零”。
“上ERP是找死,不上ERP是等死。”这是在坊间广为流传的话,生动地反映了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的矛盾心理。联想堪称国内应用ERP的成功典范,但柳传志也曾发出“九死一生”的感慨。
其次,企业信息化应该是各个方面齐头并进的。有些企业似乎在信息化方面投了不少钱,但未投在刀刃上。往往是某些方面投入过度,而某些方面投入不足。没有合理分配好资金的用途,造成企业的信息化还没应用就先天不足。而企业信息化的过程需要把资金合理分配到硬件、软件及网络设备等项目上。
此外,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水平还停留在低层次上。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效率、提高盈利能力。信息化应用水平越高,为企业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效益就会越大。但就目前来说,信息化的功效还仅仅停留在低层次上,应用档次有待提高。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及易变性使得开发的系统应该具有良好的应用能力。从企业目前的主要问题上看,特别是要解决好个性化的“应用软件缺乏”和“系统整合不够”这两大难题。尽管企业已认识到了自身在信息化应用中的问题,却由于人才等多方面因素使它们成为无法解决的顽疾,所以如何提高企业IT应用水平就现实地摆在企业面前。
总之,企业的信息化是一个浩瀚的工程,需要兼顾网络、应用、硬件及软件等多方面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信息化投资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