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CA800二维码微平台 大视野

  • 工控头条

    CA800二维码工控头条App

当前位置:自动化网>自动化新闻>行业资讯>安徽: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插上创新翅膀

安徽: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插上创新翅膀

发布时间:2020-06-12 来源:央广网 类型:行业资讯 人浏览
关键字:

导  读:

“要坚持科技创新导向,共同搭建重大创新平台,一体化高质量推进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协同建设创新翅膀上的长三角。”6月5日,在浙江湖州举行的2020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为大力推进新一轮长三角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吹响了号角。  会议提出,一市三省要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研究编制《...,装置,检测,质量,速度,科技创新

  “要坚持科技创新导向,共同搭建重大创新平台,一体化高质量推进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协同建设创新翅膀上的长三角。”6月5日,在浙江湖州举行的2020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为大力推进新一轮长三角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吹响了号角。

  会议提出,一市三省要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研究编制《数字长三角建设方案》,推进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国家级平台建设,加快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近年来,我省秉承开放创新的理念,在基础性、战略性上下功夫,聚八方要素推进协同创新,搭建创新平台、汇聚创新资源,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并与沪苏浙规划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基地,为探索区域创新协作“长三角模式”作出了安徽贡献。科技协同创新不断跑出“加速度”,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插上创新翅膀。

  争做创新“赋能者” 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硬科技”铸成国之重器,“高精尖”引领产业变革。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指出,长三角要强化创新突破和高端引领,形成更多创新性的成果、关键性的技术、引领性的产业,在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6月6日,在2020长三角一体化(网上)创新成果展开幕式上,硕大的显示屏滚动展示着一项项长三角最新的重大科技成果,两项来自安徽的科技成果备受现场观众关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国际上首次利用量子卫星在地球引力场中对尝试融合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理论进行实验检验;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建成的东方超环(EAST)创造了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的世界纪录,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等多项重大突破。

  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协同创新,着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悟空”飞天,“墨子”传信,“京沪干线”开通……这一项项国之重器的诞生,背后无不体现协同创新的力量。

  “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是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首发星,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中科大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联合研制;“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由中科大牵手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研制;“京沪干线”量子通信保密干线,由中科大牵头建设,连接北京、合肥、济南、上海等多个城市。

  目前,跨越国界省界和专业领域的协同创新,已成为我省科技创新的一种常态。伴随着东方超环创造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的世界纪录,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等多项重大突破,国际聚变能联合中心在合肥成立。在“开放共享、发展共赢”的理念下,该中心瞄准核聚变领域关键科技问题,集聚世界主要核聚变研究力量,建立更稳定、更包容、更灵活的合作架构和交流机制,共同开展科技攻关。在合肥,“合肥光源”“人造太阳”“稳态强磁场”三个大科学装置,已经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专家前来研究,催生了一系列重要原始创新成果。

  多层次全方位对接 长三角科创产业深度融合

  “我身旁的这台设备叫做大口径光学元件缺陷定量检测系统,是专门用来对特种光学玻璃表面缺陷进行精密检测的设备,它可以发现尺寸小于50纳米的缺陷和损伤,其难度相当于在杭州西湖大小的白沙滩上寻找到一粒白砂糖。”合肥知常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陈坚告诉记者,他们能够取得这一突破,得益于企业与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及上海理工大学等科研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这两家科研机构不仅在企业设立了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还把知常光电公司列为成果转化和实习基地。

  在此推动下,他们研发出的光机电一体化高端检测设备突破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瓶颈。“现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我们引才引智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不仅如此,我们还借助这个发展战略带来的新机遇,尽快让我们的产品走向长三角,进而进军全世界。”陈坚说。

  为加快创新资源共享和创新及成果转化平台共建,安徽率先提出构建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并被纳入到国家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纲要中。省委省政府每年还专门举行以长三角地区为重点的大院大所合作对接活动,进一步鼓励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区域内多层次全方位对接。前不久,位于皖北的界首市借助皖北地区全面纳入长三角以及商合杭高铁的顺利开通,专门在上海建立了离岸科创中心,以此来加快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升级转型。

  “我们调研中发现,不少企业在对接长三角过程当中,一些痛点问题是单个企业解决不掉的,需要政府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来解决。上海离岸科创中心,实际上在为界首的企业融入长三角,对接更多优质的要素资源搭建一个公共平台。”界首市委副书记、市长何逢阳说。

  “下一步,我们将推进长三角专家库共建共享,支持合肥工业大学建设长三角工科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支持一市三省科技创新智库设立联合战略咨询课题,积极营造创新合作环境。”省科技厅负责人告诉记者。

  共建重大创新平台 让协同创新跑出“加速度”

  6月6日,一市三省科技部门在2020年一市三省主要领导座谈会上签订《共同创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框架协议》,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根据协议,一市三省将充分发挥长三角区域的创新优势与合作基础,共同明确协同创新、改革发展的宗旨,共同强化全球创新资源配置枢纽、产业技术创新枢纽、人才价值转化枢纽三大枢纽的功能定位,共同迈向高质量发展目标,共同探索和完善运行机制,共同打造强有力的支撑保障,共同争取创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我省加快推动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落实《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的框架协议》。创建国家实验室取得实质性进展,新增安徽省实验室、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一室一中心”8个。

  “目前我省已制定了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安徽分中心建设方案,下一步还要在联合攻关上加大力度。”省科技厅厅长罗平介绍,聚焦区域民生保障、公共安全、智慧城市等公共领域共性关键技术需求,我省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2项,其中长三角地区合作的项目15项。围绕5G通讯、新材料等领域,组织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定向委托类长三角地区合作项目4项。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我省首次设立“长三角科技创新联合攻关专项”并支持项目16项。“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当中,我们要推动长三角地区各种创新资源在安徽集聚,建立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促进长三角地区的科研成果,也促进一批国家科技重大研发的成果能够到安徽落地转化。”罗平说。

  随着重大创新平台共建的加速推进,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不断跑出“加速度”。在2020长三角一体化(网上)创新成果展开幕式上,由浙江省科技信息院会同一市三省的科研、情报所首次联合发布的《2020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综合水平自2010年以来年均增速9.33%,一级指标年均增幅7%以上。9年间,长三角城市间专利转移数从不足千次跃迁为近2万次,科研合作网络密度增幅超八成,发明专利申请量、科技论文合作量均翻了4倍多,3万余台大型仪器、19个大科学装置和2420家服务机构实现了云上预约和共享共用。2019年,一市三省联合争取国家重大攻关项目超100项,获批经费超18亿元,相互间登记技术交易合同14000余项,交易金额达432亿元,区域间分工和协作的态势逐步深化,创新链不同节点的协同正在加快构建,科创共同体建设正加速推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自动化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来源网络如有误有侵权则删。

猜您喜欢

更多精彩信息看点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